第16章 道馆典籍,溯源问道(2/3)
玄阳子正在临帖,见他进来,便放下毛笔,笑道:“看你这神色,定是在藏经阁有了新发现?”
“师父慧眼。
”叶法善将竹简放在桌上,“弟子在藏经阁的角落发现了这卷《古科仪考》残卷,上面记载了早期科仪的起源,只是有些地方不甚明白,想向师父请教。
”
玄阳子拿起竹简,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点头道:“这卷残简是馆中收藏的孤本,据说前朝时从一座古墓中出土,因受损严重,一直没来得及整理。
你能发现它,也是缘分。
你有何疑问?”
“弟子想知道,上古巫术与道教科仪,究竟有何异同?”叶法善问道,“残简中说科仪吸收了巫术的形式,可弟子总觉得,二者应有本质的区别。
”
玄阳子放下竹简,沉吟片刻,说道:“你说得不错。
上古巫术确实是道教科仪的源头之一,比如咒语的念诵、仪式的流程,都能看到巫术的影子。
但二者的内核却大相径庭。
”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巫术考原》,翻到其中一页递给叶法善:“你看这里记载的,上古巫术多以祭祀、咒语祈求神灵庇佑,或是降祸于仇人,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巫师往往自称能通神,却不明白‘神’为何物,只知依样画葫芦地施行仪式,甚至为了祈求灵验,不惜用活人献祭、焚烧牲畜,手段酷烈。
”
叶法善看着书中记载的巫术仪式,眉头微微皱起——那些血腥的献祭场面,与道教“济世利人”的宗旨实在相去甚远。
“而道教科仪呢?”玄阳子继续说道,“虽借鉴了巫术的形式,却融入了‘道’的思想。
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神灵不过是‘道’的化身,科仪的目的不是取悦神灵、强求庇佑,而是通过斋醮、咒语、符箓等形式,让人的身心与‘道’相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他举例道:“比如同样是祈雨,上古巫术可能会将童男童女投入河中献祭,祈求河神息怒;而道教的祈雨科仪,则会先让主祭者斋戒沐浴,忏悔己过——因为道教认为,天灾往往是人心失和、违背天道所致,需先正己心,再通过科仪沟通天地,祈求上天垂怜,同时还会教导百姓兴修水利、顺应天时,从根本上解决旱情。
这便是‘道法自然’与‘济世利人’思想的体现。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叶法善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道教与原始巫术的根本区别——道教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准则,术法只是修行和济世的工具;而巫术则缺乏这样的内核,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术法应用,甚至不惜违背天道人伦。
“那阴阳五行学说,对道教科仪的影响又体现在何处呢?”叶法善又问,目光中充满了求知欲。
“影响深远,无处不在。
”玄阳子笑着说,“你画符时用的朱砂,为何多是红色?因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