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螳臂当车(1/3)
《八极震九州》杀青那日,沧州武馆的青石板还沾着梅雨的湿气。
林小羽卸去戏服上的铜扣,露出小臂上淡青色的鳞片——在高强度拍摄的三个月里,这些源自盘古精血的生物特征始终安分地蛰伏在皮肤下,唯有昨夜父亲用獾油给他揉按枪伤时,才在热力作用下泛起细碎的银光。
小羽!副导演举着手机追过来,刚接到京都的电话,《螳螂拳演义》的总制片人在片场等你试镜,说剧本都按你的体格改过了!
林小羽擦着汗抬头,正看见父亲靠在门框上,手里转着那柄陪了他四十年的六合大枪。
老爷子鬓角的白发又添了几缕,却把枪杆擦得发亮,木纹里渗着的油光比去年深了三分。
去试试吧。
父亲忽然开口,枪尖轻点地面,螳螂拳讲究不招不架,就是一下,和咱们八极的贴身靠打倒有几分相通。
试镜片场设在横店的明清宫苑。
当林小羽踩着碎琼乱玉般的假雪走进摄影棚时,三百名武行正举着螳螂刀在威压下排练雪花六出的群战场景。
导演陈墨叼着雪茄打量他,镜头扫过他小臂上若隐若现的鳞片——那是开机前特意没遮住的生物特征,在聚光灯下泛着冷玉般的光泽。
听说你三天就摸透了螳螂拳的十二诀?陈墨弹了弹烟灰,来,先给我走个螳螂问路
林小羽活动手腕,鳞片在皮下轻轻收缩。
他记得昨夜在父亲书房里,那本《螳螂拳谱》的泛黄纸页上,太爷爷用朱砂批注的七长八短之法。
左脚微踮,身体突然前倾如螳螂捕蝉,右手五指骤然张开,指尖关节发出轻响——这不是普通的武术架势,而是融合了盘古基因的身体协调性在发挥作用,每一块肌肉都精准地模拟着螳螂前肢的发力角度。
陈墨突然挥手,你这是硬螳螂的架子,咱们要的是软螳螂的绵密!看见那边的纱幔了吗?他指着背景里随风飘动的十二幅缂丝屏风,你的招式要像纱幔绞风,看着软趴趴,实则暗藏刀光!
林小羽皱眉。
传统螳螂拳分与,前者刚猛如刀,后者柔化似水,他从小练的八极拳讲究开门硬打,要在短时间内吃透软门精髓并非易事。
目光扫过场边的兵器架,他忽然伸手取过一柄螳螂钩——这兵器形如螳螂前爪,五指状的利刃间缠着细如发丝的钢丝。
陈导,能给我半小时吗?他握紧螳螂钩,鳞片在掌心下微微发烫,我需要找些活物来对练。
二十分钟后,摄影棚角落的鸟笼里多了三只绿甲螳螂。
林小羽蹲在特制的玻璃箱前,瞳孔随着盘古基因的启动渐渐收缩成竖线——这是他第一次启用入微视觉,连螳螂复眼上的六边形刻纹都看得一清二楚。
当第一只螳螂举起镰刀状的前肢时,他的身体本能地做出反应,右手螳螂钩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划出弧线,竟在毫秒间模拟出昆虫交击时的角度。
看!他的手腕在跟着螳螂振动!武指惊呼出声,这是把自己当成昆虫了?
林小羽充耳不闻。
盘古基因带来的超强神经反射让他进入某种奇妙的状态,眼中的螳螂动作逐渐变慢,前肢每次挥动的轨迹都在视网膜上留下淡金色的残像。
他开始模仿它们行走时的三角步,左脚、右钩、左钩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点,这种违背人类运动习惯的步法,竟让他的下盘稳如磐石。
来真的!陈墨突然下令,三十名武行持钩涌上。
林小羽旋身时,第三只螳螂恰好振翅,他下意识地借势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