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2/3)
既然许负的相术没有在汉高祖时期体现出来,那么汉高祖又怎么会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更别说东汉才有亭侯这个爵位。
至于汉文帝时许负给邓通相面的说法,这并不可信。
《史记》的原文是“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没有提及许负之名。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次算上,那么邓通和周亚夫的“相面”就有着相当惊人的巧合:
都是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发生的预言,都应验于汉景帝刘启时期,且都不是完全应验。
邓通之死在《史记》的记载是“寄死人家“,也就是死在寄居的别人家里,死前身无分文。
但他不是饿死的,因为“长公主乃令假衣食”,即馆陶长公主赐他衣服和食物。
而周亚夫虽然是绝食而亡,但时间和预言内容对不上。
基于相术不科学的原则,秦念有理由怀疑这两起预言都是“大汉棋圣”刘启的杰作。
至于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可能是想表达“这两人都是命中注定要死的,不是朕非要让他们死”。
不完全“应验”,则或许是为了留点破绽,防止后世太过信任相士。
当然,这纯属秦念的猜测。
【刘彻:许负封侯?这又是谁在编造谣言?】
秦念点点头,看来这个群的基调就是科学。
【赵匡胤:后世朝代编的。
】
【赵匡胤:武曌。
】
赵匡胤原想直接说出司马贞之名,可惜被天幕所阻。
后来灵机一动,将以上两句话分开说,竟然成功说了出来。
………
秦念记下这一点。
原来两句话分开说,也可以视为绕过规则。
【武曌:?】
秦念理解武曌这个问号。
司马贞生于679年,武皇去世时他也才二十七岁,这时候大概率还没有编写《史记索隐》。
其实也不一定是司马贞编的,有可能是《楚汉春秋》在流传中掺入伪史,对他造成了误导。
【李世民:竟是谣传出许负封侯?那许负相面?】
【秦念:第一次相面是说许负给薄姬相面,说她会生天子,所以魏豹叛汉,与楚连和。
后魏豹死,刘邦纳薄姬,生刘恒。
】
【秦念:刘邦,你怎么看?】
【刘邦:朕这就遣人去问薄姬。
】
李世民轻叹。
汉高祖竟然不知道这件事,那许负相面之说就已是极为不可信。
就算薄姬说此事为真,李世民也很难相信她说的是真的。
薄姬的言语不会受到天幕的限制。
………
反正秦念不信薄姬之事。
不是她对许负有什么恶意,她就是作为唯物主义的忠实拥趸,单纯地不相信相面之说。
哪怕真有这件事,她也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许负相薄姬时,是为了讨好魏豹才刻意这么说,最后歪打正着。
至于什么理由——
那当然是这么厉害的相士,怎么就只有两次相面记载于史册?
这不合理吧?
汉高祖汉文帝不得把她供起来,就负责看相,这不得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哪里还需要什么察举制。
【刘恒:此事为假。
】
【刘邦:薄姬在你身侧?】
【刘恒:……朕编的。
】
【刘邦:……】
【李世民:……】
【刘彻:大父你……】
秦念忍俊不禁。
刘恒这认领得太搞了!
史书当然没有记载说许负为薄姬相面是刘恒所编造,但仔细想想就知道:
薄姬的预言最有利于刘恒,说是他编的合情合理。
刘恒因吕后之乱而登基,非常缺乏正统性,许负相面之说有助于他稳定朝局。
等等,要是这么算——
汉武帝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母亲都在编神异故事。
汉武帝迷信可太正常了!
………
刘恒承认得这么干脆,当然是因为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