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1/3)
【李世民:朕竟不知佛门高僧竟是这般喜好妄语。
】
法琳极为慌乱。
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
他可以咬定曾于古籍见过这些记载,但古籍已遗失。
史籍遗失者众多,司马迁的《史记》亦有部分未能留存至今,这后世秦皇亦无法确定他所言为假!
【秦念:其实以上这些造谣还能诡辩为见过来历不明的古籍,可法琳造谣“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却不知释迦文比李耳还小六岁,两地相隔近万里,他怎么当李耳的老师?】
【武曌:朕见佛教典籍,言释迦文年长于李耳。
】
【秦念:假。
天竺史料记载释迦文比李耳晚出生六年,华夏的僧人不会比天竺人更了解天竺的释迦文。
】
法琳知道,伪言之事再无诡辩的余地。
【武曌:秦皇博闻强识。
】
武曌不得不惊叹。
三次话题,秦念几乎是无所不晓。
竟连天竺释迦文,他都能确定其生年。
【秦念:更可笑的是法琳这句“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
以金易鍮石。
以绢易缕褐。
如舍宝女与婢交通”。
】
【秦念:在他看来源于华夏血统的李唐皇室,跟源于阴山贵族的拓拔元魏比起来,就有如黄铜比黄金、粗布比丝绸、婢女比贵女。
视夷狄血脉为高贵,华夏血脉为卑贱,这位佛教高僧可真是“高僧”啊。
】
法琳冷汗涔涔。
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必遭大祸。
这段话已经不是李唐皇室究竟是否为陇西李氏的问题。
后世秦皇指出的,是他为了佛道之争而贬夏抬夷!
【李世民:为佛道之争,不惜辱及华夏。
佛门高僧,令朕极为失望。
】
有族谱为证,李世民当然确定自己先祖是李广。
他知道法琳的本意,是通过贬低李耳抬高拓拔元魏,以求李唐皇室放弃“老子后裔”,不再以道为尊,并无他意。
李世民的母系先祖并非汉人,他更赞同华夷一家。
故而若是他看到这段话,只会追究法琳诋毁皇室血统之过。
可当秦念在天幕之上直指法琳此言是贱华夏贵夷狄,李世民就必须追究到底。
华夷一家,也不能是贱华夏贵夷狄!
【秦念:再提醒你一句,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是寺观猖獗。
】
【李世民:寺观猖獗?】
【秦念:寺观免赋税徭役,就会有更多的赋税徭役压在平民身上,致使更多平民遁入寺观依附于佛道。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其兼并土地的效率甚至高于权贵豪富。
】
《旧唐书》记载,唐武宗灭佛时,“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然唐宣宗即位后,立即推翻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
………
在看秦念讥讽法琳造谣时,唐朝的道观原本还幸灾乐祸。
此刻他们却发现,秦念竟是将寺观一并否绝!
【李世民:我朝此后不再崇道信佛,寺观皆不可免赋税徭役!】
【李治:谨唯。
】
李治虽然并用佛道,但他对二者都没有到非信不可的地步。
大唐因寺观而衰,那佛道两家就先一起衰。
唐之两朝的各寺观皆默然。
他们甚至不能上书劝陛下改变旨意,这是陛下面向天下甚至后世的承诺。
其缘由更是因为寺观兼并土地祸及社稷!
………
宋明两朝皆汲取了唐朝寺观之患的教训,都有限制寺观的政策。
赵匡胤看着李世民直接否掉寺观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若有所思。
大宋仅对寺院赐田免税,徭役转为代役钱征收。
这赐田的免税,是否也要废除?
【刘彻:血统因崇信佛道而变成可疑,更是被谣传攀附世家,你李唐皇室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
【李世民:……】
这一点,李世民完全无法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