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2/3)
………
东汉及之后各朝的儒生不得不直面现实:
其祸甚于桀纣的王莽在后世看来,就是儒生。
不是他们不认,就可以撇开关系。
【刘秀:……何意?】
刘秀不明白此前还在说“分田地”一事,为何秦念突然又转到王莽主动挑起外战。
但他没有怀疑秦念在转移话题,而是认为自己没有理解秦念之意。
已经过去七个话题,发言最为积极的秦念丝毫没有掩饰过她的性情与能力。
如果西汉末年就是无解之局,秦念只需答“朕也救不了”即可。
既然秦念觉得能救,就必然有可行之策。
【秦念:王莽能够发起外战,就足以说明此时的朝廷还能够召集数十万人的军队。
】
王莽“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与匈奴对峙,但这三十万人并没有与匈奴决战。
因为王莽认为应该等到三十万人都到齐了,再跟匈奴决战,“先至者屯边郡,须毕具,乃同时出”。
结果边境地区无法提供军粮,调动郡国粮食又衔接不上。
最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由于缺粮经常抢掠百姓,致使“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到王莽身死都没和匈奴决战。
同时,王莽还征发二十万人击句町,“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这足以说明王莽在军事上的无能,正如儒家的外战外行。
但秦念说这话的重点在于王莽还能够征召军队。
【刘秀:秦皇之意,是以这数十万军队武力逼迫权贵豪富交出土地?恕朕直言,此时各郡县只要停止输送粮食,这些军队立即就会转为盗贼流民。
】
刘秀虽然还没有度田,但此前刘炟就说过“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
这还只是度田。
刘秀自忖他能动用的军队与国家财政,远胜于王莽。
纵然是他,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且不能追究形同反叛的郡国大姓。
倘若王莽强行度田,其结果……
【秦念:朕的意思是以这数十万军队为基础,将诏令传遍全国。
发动所有底层百姓杀豪强,分田地,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
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
【刘秀:!!!】
刘秀看着这段惊世骇俗之言,只觉寒意刹那间笼罩四肢百骸。
此刻他甚至后悔询问秦念救世之策——
这分明是秦念造反的倚仗!
陈胜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秦末大乱,此言还只是引动野心,举世反秦的根源在于秦之苛政。
可这“杀豪强,分田地”,却足以动摇任何王朝的根基。
尤其是土地兼并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之时!
………
各朝豪强在此刻色变。
此前看秦念说“分田地”,他们对这个后世秦帝不免生出些轻蔑之意。
若无天幕作祟,各朝豪强必然不会轻易被皇帝迁徙他处。
这“分田地”之说,只会如王莽的井田制一般沦为空文。
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秦念分田地的方法,居然是“杀豪强”?!
一旦皇帝承诺杀豪强就将土地分给百姓,届时各地的盗贼流民,究竟会将矛头对准皇帝,还是转向他们这些地方豪强?
“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这更是掘他们的根!
所有奴婢、家仆、佃农、私兵,全都有可能叛离!
………
看着“重整山河”一词,嬴政知道秦念应是凭借“分田地”之法重得天下。
秦念的《告天下百姓书》,就应是与此相关。
“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秦念这句话,甚至可以理解为“胜则山河重整,即便是败,也当让异族王朝加速亡国”。
此为霸道。
【朱元璋:朕甚是钦佩。
】
若是以往,朱元璋看到秦念此言,只会勃然大怒。
可如今他已经记起自己也曾是布衣。
恨贪官污吏,恨地主豪强,恨至亲殁于饥疫,恨贫不克葬。
哪怕秦念此言借天幕传遍各朝,则土地兼并严重的王朝中后期,恐怕就要“加速亡国”。
亡明的异族,其姓氏为爱新觉罗。
这七人的声誉排名最低的也在中游,显然这个异族王朝远未到王朝末期。
秦念能够在此时重整山河,必是借助这“杀豪强,分田地”之说。
朱元璋不得不为之赞叹。
【秦念:农民均田之说,起源于你朝末期的农民起义。
】
“杀豪强,分田地”是学自管理员的“打土豪,分田地”。
但秦念不好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