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3/3)
帝群用这位的原话,所以改了前三个字,并将起源追溯至明末的农民起义。
“均田免赋”是李自成造反时的口号。
历朝历代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大多都有“均田”举措。
但这种举措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农民,而是统治阶层想要收取更多赋税。
明末的“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思想的一次重大进步。
虽然这一政治纲领未能得以实现,但依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秦念只说均田不说免赋,是因为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免赋,只能算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过于超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均田上更进一步: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但在赋税制度上同样过于超前,一切财物归公,走的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
秦念突然想到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按甲方给的人设,理论上秦念甚至能见到幼年的洪秀全。
【朱元璋:定是百姓活不下去,方有此言。
】
朱元璋已经明白,想方设法阻止百姓起义并没有意义。
倘若百姓活不下去,再怎么设防也无济于事。
大明亡国不在于农民起义,而在于朝廷治政无能,致使民不聊生。
朱元璋只叹“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秦念:刘秀,你看朕说的这一策,是否可行?】
秦念推演在嘉庆年间造反,唯一能够成功的办法就是“杀豪强,分田地”。
嘉庆皇帝死后就是道光皇帝,而洪秀全是在道光三十年建立太平天国。
可见此时的百姓早就苦于土地兼并以及繁重的赋税。
而放在西汉末年,这个办法就算救不了西汉,也能让扒权贵豪富几层皮。
【刘秀:秦皇大才。
】
【刘秀:借天幕之利,朕可以迁移豪富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朕无法确保后世所有汉帝会坚持迁徙之政。
秦皇可有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杀豪强,分田地”之说已经传遍天下。
唯有土地兼并问题得到遏制,农民不失地,赋税不严苛,才能防止有心之人以这六字掀起动乱。
但刘秀只能确保自己治下能限制豪强。
刘庄刘炟或许也可以。
但刘秀无法保证后世不会出现元帝那样“以德治国”的皇帝。
那就只能再问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秦念:这就关系到赋税制度,等下一个话题再说。
】
下一个话题肯定是祖龙的话题。
秦念把官制改革、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全部都挪到祖龙话题,是因为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无法拆开来说。
而秦朝作为第一个王朝,是最好改革的王朝。
祖龙对方士毒丹没有反应,秦念有理由怀疑他的时间是大一统不久。
那就更好改了。
【刘秀:……】
刘秀想起十日前他问秦念是否要恢复宰相之职,秦念也是这么回答的。
不同点在于当时还无法确定需要多久才能获知答案。
但现在可以确定,十日后必然可以提及。
【秦念:你问朕西汉亡国的原因,朕说完了。
那就该你来回答朕的问题。
】
秦念看了眼时间,距离下班果然还有不短的时间。
但现在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秦念只能开始作总结。
这次的答疑时长将会是最长且最煎熬的一次。
群里的设定是每次话题算作间隔十天,那么每隔一个话题,各朝施行的新政就越多。
随着施政时间的延长,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且越难解答。
但秦念没办法,刘秀的人生真的很像是开了挂,意难平极少。
除了意难平少以外,槽点也非常少——槽点少意味着话题度低,群里这九个常驻皇帝中,刘秀在网上的讨论度最低。
她只能自我安慰:
答疑时同事们会透露根据群聊内容修改的剧本,参与度和成就感拉满。
【刘秀:秦皇请讲。
】
刘秀迅速思索自己做错了什么。
更换太子没错,阳儿的确是更合适的继承人。
废后……以太子生母为皇后,此于社稷有利。
对外戚的厚待已经被秦念指责过,她应当不会再提。
自己未曾像朱棣那般改史,也应不会出现那些不堪入目的野史。
难道是尚未发生的未来之事?
【秦念:你真的会召唤陨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