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故土难离(2/3)
他们一起去广东,总归有口饭吃。
”
“嗯,我知道了,爸。
”萧远点点头。
父亲的态度比他预想的要松动,这让他松了口气。
吃完饭,萧建国扛起锄头下地了,今天要去给晚稻秧田除草。
李秀兰收拾着碗筷,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只叮嘱了一句:“去县城小心点,莫跟人起冲突。
”
萧远应了一声,却没有立刻动身去县城。
他有一个更迫切的想法需要验证。
他回到屋里,关上门,意识沉入系统。
“系统,查询本地(梧州地区)特产‘八角’当前在县城的平均收购价格。
”
面板闪烁了一下,给出结果:
【查询结果】:根据近期县城农贸市场及供销社零星交易数据推算,1989年6月16日,梧州地区产优质八角(干品)县城一级收购参考价约为:每公斤2.8-3.2元人民币。
价格受品质、湿度及采购量影响有所浮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公斤三块钱左右!萧远心中一动。
他记得昨天查询汇率,1美元才兑3.7元人民币,这八角的价格几乎快赶上美元了?当然,这是公斤价。
但这也说明本地的特产是有价值的。
“系统,查询本地特产‘桂皮’(肉桂)当前在县城的平均收购价格。
”
【查询结果】:根据近期县城农贸市场及供销社零星交易数据推算,1989年6月16日,梧州地区产桂皮(中筒)县城收购参考价约为:每公斤1.5-1.8元人民币。
桂皮的价格稍低,但也相当不错。
那么,收购价呢?系统能不能查询到更源头的信息?
“系统,查询在本村或附近村庄,向村民直接收购八角、桂皮的粗略价格范围。
”
这一次,面板停顿的时间稍长,似乎在进行更复杂的数据检索和推演。
【查询结果】:基于本地区农村零星集市交易习惯及农产品流动模型初步推演,在萧家埇及周边村落,向村民直接收购优质八角(干品)的粗略价格范围约为:每公斤1.8-2.4元人民币。
收购桂皮(中筒)的粗略价格范围约为:每公斤0.9-1.3元人民币。
【提示】:此信息为模型推演结果,置信度约60%,实际价格受村民急售程度、熟人关系等因素影响较大,仅供参考。
置信度60%,不算高,但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范围!萧远迅速心算了一下:如果能在村里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到八角,运到县城能以2.8元甚至3元卖出,每公斤有0.8到1元的差价!桂皮每公斤也有近0.5元的差价!
这看似微薄,但如果能组织起一定的数量,比如一百公斤,那利润就有几十近百元!这在这个年代,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远远超过种地或者出去做小工!
信息差!这就是活生生的信息差利润!
激动之余,萧远也意识到困难。
首先,他需要本钱。
系统每天1元,加上家里可能挤出来的一点,初始资金少得可怜。
其次,他需要运输工具,哪怕只是租用一辆自行车或者找顺路的拖拉机。
再次,他需要找到稳定的收购渠道,县城那边谁收?价格能否稳定?
更重要的是,他一个刚毕业的半大孩子,如何取信于村民,让他们愿意把东西赊给他或者卖给他?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压价竞争或者地头蛇?
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面前,让他的热情稍微冷却。
系统提供了信息,但具体的操作、人际关系的处理、风险的承担,都需要他自己一步步去摸索和解决。
他只剩下一次查询机会了,要用在刀刃上。
他想了想,问道:“系统,查询近期是否有外部采购商(非本地)在梧州地区寻求收购八角、桂皮等香料的信息?”
【查询结果】:信息模糊。
存在未经证实的传闻级信息,提示可能有港商或沿海贸易公司人员近期在桂林、梧州一带活动,意向不明。
缺乏具体时间、地点及联系人等有效数据。
置信度低于40%,参考价值极低。
果然,更具体的信息就不是免费和低级功能能轻易获取的了。
看来,从外部大客户入手暂时行不通,只能先从本地县城市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