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初露锋芒(1/3)
清晨的阳光透过县政府招待所那扇略显陈旧的玻璃窗,在铺着绿色绒布的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叶清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
萧远坐在硬木椅子上,身姿比往常挺直了许多,手心因微微的紧张和兴奋而有些潮湿。
他身旁坐着的是约翰·史密斯,这位加拿大商人今天换上了一件更正式的浅蓝色条纹衬衫,神情专注,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一份简单的意向书草案。
坐在他们对面的,是县土产公司的刘经理,一位四十多岁、面色黝黑、手指粗壮的中年男子,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透露出长年与土地和账目打交道的谨慎。
谈判已经开始了一会儿。
约翰通过萧远翻译,表达了他对收购一批优质桂皮和八角(茴香)的兴趣,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报价。
刘经理则反复强调本地特产的质量上乘、加工不易,认为报价偏低。
“萧同志,你跟这位外国先生说,”刘经理端起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杯,吹了吹气,呷了一口浓茶,“我们县的桂皮,可是出了名的厚实、油性足,八角也是个大饱满、香味浓。
这个价格……怕是连成本都cover不住啊。
”他夹杂了一个生硬的英文词,显然是为了显得更专业些。
萧远准确地将意思翻译给约翰,并补充解释了“油性足”、“个大饱满”这些形容特产质量的本地术语。
约翰点点头,表示理解,但并没有立刻提价,而是追问起具体的规格标准、含水率要求、包装方式以及交货时间。
问题开始变得具体和深入。
刘经理虽然对产品本身了如指掌,但对于约翰提出的某些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细节要求(如标准化分级、防潮包装材料、分批交货的罚则等),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回答起来有些含糊其辞,不时需要转头和旁边的副手低声商量几句。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有些凝滞。
约翰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对萧远说:“XiaoYuan,theiranswersaretoovague.Withoutclearspecificationsandterms,thisdealistoorisky.Ineedcertainty.”(萧远,他们的回答太模糊了。
没有清晰的规格和条款,这笔交易风险太大。
我需要确定性。
)
萧远敏锐地察觉到了僵局所在。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问题,更是两种商业思维和习惯的碰撞。
刘经理习惯于国内计划调拨或粗放式购销的模式,而约翰则要求的是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精确合同。
机会来了!这不仅是展示语言能力的时候,更是运用他来自未来的、更成熟的商业常识的机会。
他没有立刻翻译约翰略带不满的评论,而是转向刘经理,用带着敬语且诚恳的语气说道:“刘经理,约翰先生非常认可我们特产的质量。
他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比如分级标准、包装要求,其实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货物从我们这里运到加拿大,还能保持最好的品质,这样下次人家才愿意继续买,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
他顿了顿,观察着刘经理的反应,见对方在认真听,便继续道:“您看这样行不行?关于桂皮的厚度和油性,我们可以定个简单的标准,比如一级品大概多厚,含油率达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