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史镜观衡(1/3)
下午三点,307教室。
陈阳站在讲台前,将教案轻轻摊开,目光扫过台下稀疏的学生。
这节《古代方术史专题研究》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本就小众,加之眼下正值期中考试周,各种论文和复习压力山大,能容纳近百人的阶梯教室里,此刻只稀稀落落地坐了不到二十名学生,显得颇为冷清。
前排坐着几位显然是历史系的研究生,摊开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和笔记本。
中间区域零星散布着几个本科生,有的在认真听讲,有的则眼神放空,似乎在神游天外。
而后排的角落里,更有几个学生昏昏欲睡。
陈阳的目光在教室最后一排停留了片刻,发现赵倚天安静地坐在角落,面前摊开一本笔记本。
她依旧是一身剪裁合体的淡青色旗袍,只是换成了更显沉静的绉缎面料,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珍珠胸针。
“今天我们不按原计划讲《梦溪笔谈》,我想利用这节课的时间,和大家聊一个或许有些宏大,但与我们每个人,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息息相关的主题,‘江湖与庙堂’。
”陈阳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教室为之一静。
说完,陈阳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五个字。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一个问题。
”
陈阳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目光再次环视教室,带着引导的意味。
“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通常所说的‘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哪里?”
前排一个戴着黑框眼镜、书卷气很浓的男生立刻举起了手。
得到陈阳的示意后,男生扶了扶眼镜,从容地回答道:“教授,应该是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里的‘江湖’,指的是广阔无垠、自由自在的自然境界。
”
“很好,梁默同学的回答非常准确,文献功底扎实。
”陈阳点了点头,嘴角浮现出赞许的笑意。
随即他话锋一转:“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江湖’,虽然与庄子的意境有某种精神上的勾连,但更多指向的是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那个与‘庙堂’相对,充满了侠义、恩怨、规矩、以及隐藏秩序的‘人间江湖’。
”
说着,他在黑板上又写下“庙堂”二字,讲述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华夏古代知识分子对‘江湖’与‘庙堂’的辩证思考。
无论身处何地,那份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是相通的。
”
教室里的气氛因为这个问题和熟悉的古文,渐渐变得活跃起来。
不少学生开始抬起头,露出思索的表情。
前排一位扎马尾辫的女学生举手提问:“陈教授,按照您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说,‘江湖’和‘庙堂’其实并非截然对立,而更像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
“正是如此。
”
陈阳赞许地看了她一眼,顺手取下鼻梁上的平光眼镜,用随身携带的绒布轻轻擦拭着,语气变得更加随和:“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看似截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但实际上,它们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生态。
缺少任何一面,这枚硬币都将失去其价值和意义。
”
他重新戴上眼镜,走到窗边,伸手推开了那扇半掩的窗户。
更多带着凉意的秋风和温暖的阳光瞬间涌入教室,吹动了讲台上的教案纸页,也让学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他指着远处在秋日晴空下隐约可见的故宫金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宫墙的轮廓,继续讲道:“‘庙堂’,通常代表着秩序、权力、法度、正统和精英文化,是社会的管理中心,制定规则,维持稳定。
”
接着,他又将手指向窗外楼下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街道,说道:“而‘江湖’……则更多地象征着自由、草根、活力、变通,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法外之地’,它有自己的运行逻辑、价值标准和人际关系网络。
”
讲到这里,他停顿一下,让这个对比在学生们脑海中沉淀,然后才说:“不过请大家注意,这二者在现实中,往往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
就像我们此刻所在的这栋教学楼,我们身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自由的‘小江湖’里,讨论的却是关乎国家治理、社会结构的‘庙堂’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融合与互动。
”
赵倚天的笔突然停在纸上,墨水晕开一小片。
她抬头凝视陈阳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彩。
“北宋时期,江湖术士林灵素能在皇宫内院呼风唤雨,明代锦衣卫中也多有武林高手。
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真正的治世之道,在于庙堂与江湖的良性互动。
”
陈阳的声音渐渐提高,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
又一个学生举手:“陈教授,按照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您觉得我们今天还存在着传统意义上的‘江湖’吗?或者说,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阳嘴角微扬:“当然存在。
只不过,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