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到李家坳(1/3)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扬起的尘土透过关闭的车窗缝隙钻进来,在李泽岚的白衬衫上蒙了层灰。
他每隔十分钟就看一次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屏幕上的地图早已变成空白,只剩下“正在搜索信号”的转圈图标。
车窗外,除了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就是望不到头的沟壑,偶尔能看到几株耐旱的酸枣树在崖边顽强地生长,连飞鸟都少见踪迹。
“小伙子,到李家坳还有十里地,这车过不去了。
”司机师傅猛踩刹车,车头差点撞上路边的土崖。
李泽岚探头望去,前面的路被暴雨冲垮了一截,裸露的黄土像道丑陋的伤疤横在路中间,几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正挥着锄头填坑,他们佝偻的身影在空旷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单薄。
他付了车费,把藤椅绑在背包上,拎着被褥卷下了车。
脚刚落地就陷进半尺深的黄土里,新买的运动鞋瞬间变成了土黄色。
热风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呛得他忍不住咳嗽,远处的山坳里飘着几缕微弱的炊烟,隐约能听见几声有气无力的狗叫声,更衬得这片土地寂静荒凉。
“你是……县里派来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扛着锄头的老汉凑过来,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像被刀刻过一样,眼睛却亮得很。
他的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点,手里的锄头把被摩挲得油光发亮,能看到深浅不一的指痕。
李泽岚赶紧点头:“大爷您好,我叫李泽岚,来李家坳村报到。
”
“哎呦!可算把你盼来了!”老汉把锄头往地上一戳,粗粝的手掌在衣襟上蹭了蹭,“我是村支书王德福,特意在这儿等你呢。
”他嗓门洪亮,说话带着浓重的鼻音,尾音往上挑,像山歌的调子。
王德福帮他拎起被褥卷,掂量了一下:“你妈给你塞了不少东西吧?走,咱村里走,这段路车进不来,委屈你了。
”
沿着被车轮压出深沟的土路往里走,两旁的玉米地长得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因为缺水已经枯黄,叶子上的尘土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低声呜咽。
李泽岚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藤椅在背包上硌得肩膀生疼,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黄土里瞬间就没了踪影,连一丝痕迹都留不下。
“咱村一共八十六户,三百二十七口人,分三个自然村,散落在这三道沟里。
”王德福边走边介绍,声音里带着无奈,“主要种玉米、谷子,还有几户栽苹果树。
前几年天旱,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
你看那几块地,”他指着远处山坡上几片荒芜的耕地,“以前都是好地,现在没人种,全荒了。
”
李泽岚注意到路边的土墙上刷着褪色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字迹被雨水冲得模糊不清,边角卷了起来,像老人皲裂的皮肤。
几只土鸡在墙根刨食,看见生人也不躲闪,歪着头打量他们,鸡群里找不出一只像样的壮鸡,都是瘦骨嶙峋的样子。
走了约莫半个钟头,眼前出现一片窑洞,大多是土坯砌的,有些窑洞的门窗都朽坏了,用塑料布糊着挡风。
窑洞前的平地上晒着金黄的玉米,几个老太太坐在石头上纳鞋底,她们的手指关节粗大变形,看见他们就停下手里的活计,直勾勾地盯着李泽岚看,眼神里有好奇,也有审视。
“这是咱村委会,你就住这儿。
”王德福指着最东头的一孔窑洞,窑洞门口挂着块掉漆的木牌,上面写着“李家坳村村民委员会”,“委”字的最后一笔已经磨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