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废铁堆里,响起第一声“心跳”(2/3)
苏晓芸的执行力极强,她立刻联系了社区,对接了下岗职工的登记系统。
短短三天之内,前来报名希望加入“协作联盟”的人数就突破了二百人。
看着那份长长的名单,苏晓芸却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李默。
“李默,人是够多了,但问题也来了。
”她指着名单上的备注信息,指尖微微发白,“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纺织厂、食品厂的下岗工人,别说修机床了,很多人连螺丝的型号都分不清。
真敢让他们直接上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默笑了笑,带她走进车间,站到了那台德国磨床前。
他没有多言,只是在操作面板上轻轻一点,启动了自检程序。
磨床内部的传感器开始工作,屏幕上,一行行数据飞速刷新,最终自动生成了一份图文并茂的《主轴磨损趋势预测与维护建议报告》。
“看,”李默指着屏幕上清晰标注出的每一个部件状态和维护步骤,指尖划过冷光屏幕,留下一道淡淡的指纹,“以前,修机器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和手感。
但现在,不用他们懂。
系统会一步步地教,它会告诉我们哪里坏了,应该怎么修,用什么型号的零件,甚至连拧螺丝的力矩是多少,都会有明确的提示。
”
苏晓芸看着那份比医院体检报告还要详细的诊断书,彻底愣住了。
她这才明白,李默真正的底牌,不是修复一台机器的技术,而是这套能将复杂技术“傻瓜化”的系统!
首批试点项目,选定了城西那家已经废弃多年的纺织机械分厂。
当李默带着队伍开进那座尘封的厂房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八台国产的C620车床整齐地排列着,像一队阵亡的士兵,身上蒙着厚厚的灰尘,锈迹斑斑。
空气里弥漫着铁锈与陈年机油混合的腥味,脚下踩着碎玻璃和剥落的漆皮,每一步都发出“咯吱”的轻响。
经过初步诊断,它们集体瘫痪的主要原因,是核心动力单元——电机,已经严重老化损坏。
就在大家为去哪里寻找替换零件而发愁时,王建国一拍胸脯,主动请缨:“别处不好找,我那儿有!我那个仓库里,堆着我这十几年从各个厂子收来的旧电机,国产的进口的都有,随便挑!”
这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李默立刻让安建国带着几个有经验的老师傅去王建国的仓库“淘宝”,自己则留下来,对这八台车床的电机进行更精密的“体检”。
他悄然启动了脑海中的【综合工务精通】技能,双眼仿佛变成了高精度的扫描仪。
他逐一走过每一台车床,看似只是用手触摸着冰冷的电机外壳,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与粗糙的锈蚀感,实际上,一股无形的数据流正在他脑中飞速闪过。
【电机A:线圈绝缘层老化超过85%,修复价值低。
】
【电机B:轴承磨损严重,转子动平衡失效,可更换核心组件修复。
】
【电机C:碳刷接触不良,换向器积垢,清理更换后可恢复70%性能。
】
短短十几分钟,八台电机的“生命体征”就被他尽数掌握。
他站在最后一台电机前,手指在机壳上轻轻敲了两下,听那回音判断内部结构,又低头思索片刻,权衡修复成本与未来稳定性,最终标记出了三台尚有巨大修复价值的电机。
他迅速在脑中构建出了一套“模块化快修流程”:
拆解、清洗、检测、替换核心组件、动态负载测试……他将整个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并让周敏全程录像,准备制作成第一批标准化的教学影片。
第一批挑选出来的十名工人,几乎都是零基础的门外汉。
他们紧张又兴奋地围在安建国和李默身边,按照视频和两位“总教官”的指导,一步步地操作。
有人负责拆卸,双手因用力而微微发抖;有人负责清洗,喷枪喷出的高压水汽带着铁锈味扑面而来;有人负责在安建国的监督下更换轴承和碳刷,指尖沾满黄油,动作生涩却专注。
整个过程就像在玩一个精密的乐高积木,虽然磕磕绊绊,但在系统的指导和老师傅的把关下,竟然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三个小时后,第一台经过“模块化手术”的电机被重新安装到了C620车床上。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李默亲自上前,合上了电闸。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沉寂了近十年的车床,突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