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老师傅的扳手,比合同还重(2/3)
的手艺,是一代人的智慧结晶。
直到此刻他才惊恐地发现,他死死抱住的,不过是一根早已被时代蛀空、一折就断的朽木。
他所骄傲的一切,从根子上,就是错的。
第二天,李默没有提昨天那场惊心动魄的事故,而是召集了启航厂区所有的技术工人,开了一场“C5140车床故障复盘会”。
安建国坐在最后一排,头埋得低低的,像个等待审判的犯人。
工装袖口还沾着昨夜草地的露水,凉意渗进皮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议室的投影幕布亮起,李默没有播放枯燥的数据表格,而是一段由系统生成的《动态应力模拟视频》。
视频中,那台立式车床的主轴被三维模型完美复现,随着转速的提升,代表应力集中的红色区域在主轴锥度连接处越来越亮,越来越刺眼,像岩浆在地壳下奔涌。
“大家看这里,”李默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安师傅的手工校准,精度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
但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层面,由于原始手册参数的错误,导致主轴与刀盘的接触面存在一个0.03毫米的锥度差。
”
视频上,红色的应力区开始像水波一样震荡,频率越来越快,发出低频的嗡鸣,仿佛来自地心的咆哮。
“这个微小的误差,在低速下不会暴露。
但当我们试图让这台老机器达到它设计寿命末期的峰值性能时,高速旋转产生的共振,会把这个误差放大一百倍,一千倍!”
话音刚落,视频里的主轴模型猛然一震,应力最集中的地方瞬间崩裂,红色的碎片四散飞溅,伴随着一声模拟的爆裂声,震得人耳膜发颤。
那画面,与昨天下午发生的一幕,别无二致。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直观、震撼的画面惊呆了。
他们第一次“看”到了经验的盲区,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手感”之下的物理规律。
“我们不是要否定经验,更不是要抛弃老师傅。
”李默环视众人,目光最后落在安建国身上,“我们要做的是,把老师傅们宝贵的手感、直觉和判断力,变成可测量、可分析、可复制的数据和标准。
经验,应该是我们制定标准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
他顿了顿,抛出了自己的方案:“我提议,在启航,我们实行‘双轨制’。
未来每一项重要的修复工艺,都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和一名精通数据记录的青年工人组成搭挡。
老技工负责凭手感和经验进行关键环节的把关,青年工人则负责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全程数据采集、记录与建模。
最终,我们要形成一套属于我们启航自己的《启航工艺卡》!”
安建国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正在融化。
他沉默了良久,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第一个站了起来,声音沙哑却坚定:“我……我申请,和厂里最年轻的苏晓芸搭档。
”
苏晓芸,那个刚满二十岁,拿着平板电脑比扳手还熟练的小姑娘,闻言一愣,随即用力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新旧两个时代的齿轮,在“启航”这个名字下,开始了第一次精准的啮合。
这件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苏晓芸借此机会,立刻向李默提出,应该将这种新模式制度化,并推广到整个青阳县的下岗工人群体中。
在李默的支持下,她迅速联合了县人社局,共同拟定了一份名为《青阳县民间技工能力评估与再就业认证体系》的试点方案。
这个体系彻底颠覆了以往只看职称、看工龄的旧模式,创新性地引入了“修复成功率”“技术传承贡献值”“工艺卡开发积分”等新指标。
首批认证考试就在启航厂区举行。
考场上,安建国亲自担任监考。
他背着手,在人群中缓缓走过,当他看到一个年过半百、和他一样是从老国企下岗的电工,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笔记本电脑,独立完成了西门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程序编写与调试时,眼眶一热,泪水差点涌了出来。
曾经,这些在他们眼中如同天书般的“洋玩意儿”,现在,正被他这群“老伙计”一个个地攻克。
考试结束,那位52岁的电工以最高分通过认证。
在证书颁发仪式上,安建国走上台,当着所有人的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天鹅绒的盒子。
他打开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