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告密的工牌,成了通行证?(3/3)
住宅,我们只建‘生产附属休憩区’。
您想,工人三班倒,总得有地方轮休吧?高精密工具和耗材,需要恒温恒湿的地方存放吧?夜间生产万一出个工伤,得有个紧急医疗点吧?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完全符合‘配套服务设施’的定义。
”
这番偷换概念的解释,让电话那头的陈科长陷入了长久的沉吟。
他当然知道这是在打擦边球,但李默的逻辑却无懈可击,每一个理由都踩在了“为生产服务”的框架内。
良久,陈科长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带着一丝疲惫和决断:“……只要你们不砌红砖墙,不搞永久性地基,不私自接入市政排污和自来水管网,我可以……当没看见。
但记住,出了任何安全问题,责任你们自负。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谢陈科长!”
得到了这句默许,李默心中的大石轰然落地。
这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灰色地带的门票!
当晚,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召集了阿强等二十名自愿留下来帮忙的民工。
在启航厂区边缘那片荒草丛生的空地上,发电机轰鸣作响,几盏大功率探照灯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昼。
强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风中还夹杂着柴油燃烧的刺鼻气味。
阿强从工具箱里拿起一把沉重的铆钉枪和一把铁锤,金属的冰凉触感从掌心传来。
他走到第一块竖起的铁皮板房框架前,回头看了一眼李默,眼神里是山一般的信任。
然后,他转过身,对准接合处,狠狠砸下了第一颗铆钉!
“哐!”
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在寂静的夜空中传出很远,像一声宣告,也像一声战鼓。
火花四溅,灼热的金属碎屑落在工人们的工装上,留下焦黑的小点。
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进眼睛里,带来一阵刺痛。
但没人停下,没人抱怨。
凌晨四点,当最后一根横梁固定完毕,所有人都累得瘫倒在地时,李默的视网膜上,系统提示微弱地闪烁了一下。
【主线任务Ⅲ-1进度:7%】
【提示:规则的极限之处,亦是弹性的萌芽。
对非正式空间的有效利用,可触发意想不到的政策弹性。
】
7%。
李默站在尚未封顶的宿舍骨架旁,望着远处棚户区那些已经熄灭的烛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压上心头。
这些铁皮房,能遮风,却未必能挡雨,更扛不住海滨城市即将到来的台风季。
他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划过,最终停在一个名字上。
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在他疲惫却坚定的脸上。
电话拨通,那头传来一道清冷而熟悉的女声。
“林诗雨,帮我个忙。
”
“说。
”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简洁。
“帮我查查,国内有没有顶级的轻钢结构快装房供应商?要能抗十二级台风,带基础水电模块,并且能在最短时间内运到东海市的。
”
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量巨大的要求。
片刻后,林诗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李默,你要在城西……盖一座‘城中村’?”
李默的目光越过粗糙的铁皮屋檐,看到白天那位帮着搬运材料的李婶,正抱着她的小孙子,蜷缩在一堆苫布下沉沉睡去,祖孙俩身上盖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
夜风拂过,军大衣的一角轻轻掀起,露出孩子冻得发红的小脚。
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放低了,带着一丝从未有过的温柔和坚定。
“不,不是城中村。
”
“是给他们,造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
电话挂断。
而在数百公里外的县府档案室深处,一份刚刚归档的,关于《城西工业区升级改造初步设想》的文件被一只戴着白手套的手悄然取出。
在那份文件的发起人名单“林诗雨”的名字旁边,一个鲜红的印章重重落下,旁边多了一行醒目的红色批注:
“密切跟进。
”
夜色深沉,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被露水浸润后的潮湿气息,鼻腔里满是清冷的植物腥味。
风停了,连平日里聒噪的夏虫都销声匿迹,四周静得有些压抑。
天空中的月亮被一层薄薄的、看不见的云翳笼罩,透出的光也显得朦朦胧胧。
一股说不出的闷热感,正从四面八方缓缓聚拢而来,仿佛在酝酿着一场席卷天地的巨变。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