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换酒米暂解困(3/3)
辰后,在一份落满灰尘、纸张已然发黄变脆的“户籍迁入担保备案录”的存根联上,他找到了那个模糊的名字——“保人:孙福,籍贯:京城”!
更重要的是,在这份存根联的背面,通常用于记录一些备注信息的地方,有一行极其潦草、几乎被忽略的小字,似乎是当时经办小吏随手记下的:
“孙福称:与黄君乃旧识,黄君原在京文华书院执教,后因故离京,托其相助落户静水。
”
文华书院!
看到这四个字,王忠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他虽然只是个地方差官,但也听说过“文华书院”的大名。
那是京城一所极负盛名的私人书院,虽非官学,却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出色的师资闻名,不少官宦子弟和富有才学的寒门学子都曾就读于此,其山长和教员在文人圈中颇有声望。
黄惜才,这个如今在静水县郊穷困潦倒、靠说书糊口的落魄老秀才,当年竟然是在京城文华书院执教的先生?!
这个发现,简直石破天惊!
一个曾在顶级书院执教的先生,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所谓的“因故离京”,究竟是什么“故”?这与他那惊世骇俗的“神妖论”是否有关?与他潜藏的恐惧和警惕是否有关?
王忠感到自己仿佛挖到了了一座深埋的宝藏入口,心脏激动地怦怦直跳。
他强压下兴奋,仔细地将那份存根联上的关键信息抄录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原档恢复原状,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他快步离开县衙档案库,寻了一个僻静角落,立刻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一封简短的密报,准备尽快呈送给李致贤大人。
文华书院这条线,无疑为调查黄惜才的真实背景,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且清晰的方向!
而此刻的黄李氏,对此一无所知。
她背着沉甸甸的米袋和布料,手里拎着那块诱人的肥肉,终于回到了那间熟悉的茅屋前。
推开门的刹那,米肉的香气和崭新的布匹,暂时驱散了屋内的愁云惨雾。
黄菡惊喜地围了上来,小脸上终于重新露出了孩童应有的笑容。
黄惜才看着妻子采购回来的东西,看着儿子久违的笑脸,心中那根紧绷的弦,也稍稍松弛了一丝。
或许……真的是自己太过紧张了?或许那位“李贤”真的只是一片过眼云云,不会再出现?或许他们真的可以靠着这笔意外之财,度过一个难得的、不那么难熬的冬天?
黄李氏开始张罗着午饭,准备用新米蒸饭,用肥肉炼油炒菜。
茅屋里难得地弥漫起一股真正属于“生活”的、温暖的气息。
黄惜才甚至拿出那壶用零钱打的、劣质却辛辣的烧酒,小小地啜饮了一口。
火辣的酒液滚过喉咙,带来一丝短暂的麻痹和虚幻的暖意。
他走到屋外,看着远处静水县城的方向,目光复杂。
生活似乎出现了一线转机,短期内的困窘得以缓解。
但他内心深处十分清楚,那袋银钱所能解决的,仅仅是物质上的燃眉之急。
而那笔钱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及他们这个家真正背负的秘密,却如同潜伏在深渊里的巨兽,并未远去,只是暂时蛰伏。
风暴,或许正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悄然酝酿。
换来的酒米,或许能暂解困厄。
但未来的路,依旧迷雾重重,吉凶未卜。
喜欢白衣盗请大家收藏:()白衣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