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雨夜入翰林(2/3)
紧了一下。
他没有接话评论时政,只是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商人那张被风霜和生活磨砺得粗糙的脸上,那眉宇间化不开的愁绪,是书本上读不到的民生多艰。
商人见他不语,自觉无趣,又啃了几口馒头,便悻悻地回房去了。
大堂重归寂静,只剩下雨声和算盘声。
杨寓的目光重新落回书页上,那是《大学衍义》。
但他此刻读进去的,却不是圣贤的微言大义,而是商人那句“百姓日子难熬”在耳边反复回响。
他寒窗苦读,所求为何?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让这世间,少几个如商人般愁苦的面容,少几处如这驿站般破败的景象么?
理想如灯焰,温暖而光明;现实却如这漏雨的寒夜,冰冷而刺骨。
翌日清晨,雨势稍歇。
天空仍是铅灰色的一片,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杨寓结算了微不足道的宿资,提起藤箱,踏着泥泞的官道,向着皇城方向走去。
翰林院在紫禁城的东南角,门庭不算显赫,却自有一股肃穆清严之气。
朱红的大门紧闭,只开着一侧角门。
两名身着青色官服的门房抱着胳膊站在门前,眼神懒散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杨寓整了整衣冠,上前几步,取出吏部文书,语气平和地道:“二位请了,下官新任翰林院编纂杨寓,前来报到。
”
其中一个胖些的门房斜睨了他一眼,目光在他洗得发白的青衫和旧藤箱上停留了片刻,嘴角撇了撇,并未去接文书,只是拖长了音调道:“新任的?哪个衙署举荐的?拜帖呢?”
这便是索要“常例”(贿赂)的潜台词了。
京官上任,尤其是翰林院这等清贵之地,门房虽贱役,却也仗着地利,时常刁难寒门士子,讨些好处。
杨寓心中明了,却不动声色,依旧举着文书,声音沉稳了几分,清晰地重复了一遍:“下官杨寓,新任翰林院编纂,依制前来报到。
此乃吏部堪合文书。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目光平静地迎向那门房,不见半分怯懦,也无一丝火气,只是那样看着。
那门房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又见他确实拿不出拜帖和门敬,脸色便沉了下来:“哼,不懂规矩……”话音未落,却被旁边那个瘦高个的门房悄悄拉了一把。
瘦高门房似乎更有些眼力,见杨寓虽衣着朴素,但气度沉静,眼神清正,不似那等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又听得是“编纂”之职,虽是微末,终究是翰林院正官,怕真个闹起来不好看,便挤出一丝笑容,打圆场道:“原来是杨编纂,失敬失敬。
您请进,直走去大堂寻王掌典籍便是。
”说着,侧身让开了通路。
杨寓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提着藤箱,迈步跨入了那扇代表着大明文翰中枢的角门。
入门那一刻,他清晰地听到身后那胖门房不满的低声嘟囔:“穷酸……”
杨寓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仿佛未曾听见。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如同风雨中一杆修竹。
他被引至大堂,见到了那位面色严肃的王掌典籍。
交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