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采风使”的自封与第一份“样本”(2/3)
请了!在下马骥,乃周天子驾前特派的采风使者!奉王命巡狩四方,采集各地的民风歌谣,上达天听,以此观察政事得失,体察万民的疾苦!”
他特意把“周天子”“王命”“上达天听”这几个词咬得重重的,还故意挺了挺胸,双手背在身后,模仿着以前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官员模样,想显得更有气势。
樵夫刚喝进嘴里的水,差点喷出来,他放下陶碗,咳嗽了两声,瞪大眼睛看着马骥,眼神里满是疑惑,手指还无意识地抠着柴禾绳:“采……采风使?朝廷还会专门派使者,来我们这山旮旯听人唱山歌?”
“然也!”马骥赶紧点头,生怕对方不信,又往前凑了一步,压低声音,故作神秘地说,“壮士有所不知,歌谣乃民心之声,百姓心里想甚么、日子过得好不好,都藏在歌里。
就像你砍柴时唱的调子,要是唱得轻快,说明你日子过得顺心;要是唱得愁眉苦脸,那周天子就知道,这地方可能有问题,要派人来查!”
他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东西——一块巴掌大的木片,是他早上在官道旁捡的,用石头磨平了表面,边缘还有点毛糙;还有一小节木炭,是他偷偷从茶棚的灶膛里摸来的,黑黢黢的,捏在手里能蹭一手黑,他怕木炭断了,还特意用草绳缠了几圈。
他把木片放在桌上,拿起木炭,摆出要记录的架势,眼神诚恳地看着樵夫:“壮士身形魁梧,声若洪钟,想来平日里上山砍柴,定然会唱些调子提神。
可否为在下哼唱几句?哪怕是砍柴时喊的号子也行,只要是朗朗上口的,都算!等我把这些歌带回洛邑,周天子说不定还会夸你唱得好,给你赏钱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樵夫还是半信半疑,他上下打量着马骥,看他穿得破破烂烂,手里拿的木片和木炭也不像朝廷使者该用的东西,倒像个捡破烂的。
可他又怕真得罪了“天子派来的人”,要是对方回去在周天子面前说他坏话,那他可担待不起。
犹豫了半天,樵夫才挠了挠头,眼神飘向茶棚老板,见老板也在看他,才粗声粗气地哼了起来:“嘿呦嘿呦——爬山坡呦!肩上柴禾——沉又重呦!砍完柴禾——换米吃呦!回家能喝——热粥呦!”
调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是跟着脚步的节奏喊出来的,没什么旋律,歌词也全是大白话,没什么文采,却透着股山里人的实在,把砍柴换米、回家喝粥的日子唱得明明白白。
马骥赶紧低头“记录”,可他根本不会写周朝的文字,只能在木片上画鬼画符:听到“爬山坡”,就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山,山头上画了个太阳,旁边画了个往上爬的小人,小人还扛着一捆像柴禾的东西,柴禾上还画了几片叶子;听到“换米吃”,就画了个圆滚滚的碗,碗里画了几撇,代表米粒,旁边还画了个钱袋的样子,示意“换钱买米”;听到“热粥”,就画了个冒着热气的陶罐,罐口画了几缕曲线,代表热气。
画到一半,木炭突然断了,半截木炭滚到地上,掉进了茶棚的缝隙里。
马骥赶紧弯腰去捡,手忙脚乱的,差点把桌上的木片碰掉,手指还被地上的木刺扎了一下,疼得他“嘶”了一声,却还是硬忍着把木炭捡了回来,吹了吹上面的灰,继续画。
樵夫看着他这慌乱的样子,眼神里的怀疑又多了几分,哼唱的声音也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