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偶遇“丧家犬”与“仁”的初体验(3/3)
茶,多大点事!等以后遇到懂您的人,自然会有人用您的策,到时候您就能实现您的愿望了!”
“革命本钱?”老者愣了愣,显然没听过这个词,但从马骥的语气里,大概猜到是“身体重要”的意思,忍不住笑出声,声音比刚才轻快了些,“足下之言,倒也有趣。
老夫周游列国多年,遇到的都是些言必称诗书、谈必论礼乐的士大夫,还是第一次遇到足下这样说话直白的人,倒让老夫觉得轻松了些。
”
他掰了一小块麦饼,放进嘴里慢慢嚼着,麦饼虽然硬,但他嚼得很认真,像是在品味什么:“老夫所说的‘仁’,便是‘爱人’,爱自己的家人,爱身边的人,爱天下的百姓,诸侯要是能做到这一点,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老夫所说的‘礼’,便是规矩,君臣有君臣的规矩,父子有父子的规矩,人人都守规矩,就不会有混乱了。
可如今这天下,礼坏乐崩,君臣不像君臣,父子不像父子,老夫看着,心里实在难受啊。
”
马骥听得云里雾里,只能捕捉到“仁”“礼”“天下”几个重复出现的词,他努力跟上节奏,时不时点头附和:“嗯嗯!仁!好!这个很重要!要爱人,不能随便欺负人,就像不能随便抢别人的东西一样!礼……也要有!就像走路要靠右边,吃饭要排队,人人都守规矩,才不会乱!天下……嗯,太平最好,太平了大家才能好好过日子,才能有歌听,有鱼吃!”
他说得颠三倒四,把现代的规矩和老者说的“礼”混在了一起,却没想到歪打正着,跟老者说的“仁”“礼”有几分相通之处。
老者见他“积极回应”,虽然觉得对方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有些地方理解错了,但那份看似认同的态度和之前分享食物的善意,还是让他感到一丝宽慰。
他又多说了几句关于“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想法,说“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愿意学,都能教”,马骥虽然没完全听懂,却还是点头:“对!要平等!大家都能学东西,才公平!”
雨渐渐停了,夕阳的光更亮了,把茶棚里都照得暖洋洋的。
马骥觉得自己成功安慰了一位失意老人,成就感满满,又坐了一会儿,见天色不早了,才心满意足地起身告辞:“孔老头,我该走了,再不走就赶不上前面的村落了,您也早点找地方歇脚吧,别再愁了,开心点!”
老者看着他离去那蹦蹦跳跳、无忧无虑的背影,低声苦笑自语:“怪哉!然其心似仁,虽懵懂,亦有其质。
或许……这便是‘仁’之端倪?不识字,不懂礼,却知爱人,知分享,倒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行不义之事的士大夫强多了。
”
马骥胸前的挂坠,在与老者交谈时,曾持续散发出一种温和而深邃的热量,不同于听到音乐时的轻快,也不同于感应青铜时的厚重,更像是一种对某种深沉、纯粹的思想能量的微弱共鸣和汲取,像海绵吸水一样,慢慢吸收着“仁”的气息。
可惜,马骥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刚刚可能用一碗馊了的鸡汤,灌溉了一位未来圣人心中的“仁”之幼苗,更没意识到“孔丘”这个名字,在后世会有多么响亮。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