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暗流、墨香(1/3)
市青年文创大赛的结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林砚的名字,连同那篇气象万千、引动文气化形的《少年华夏说》,在短短一天之内,成为了整个城市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
官方媒体在报道时,措辞谨慎而微妙。
市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用了“文道奇才初现,少年文章惊世”的标题,着重描述了比赛现场文气化形的异象,并对林砚的“文学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其“文气”是否具备实战能力、以及这种能力背后的意义,则巧妙地避而不谈。
这背后显然有着不同力量博弈的痕迹。
然而,民间的传播却如同野火燎原,充满了各种夸张和想象的色彩。
尤其是在长期被压抑的文科生群体、以及那些对纯粹武力至上社会心存疑虑的普通市民中,林砚几乎被神化了。
“听说了吗?那个林砚,是文曲星下凡!念诗就能引动文庙共鸣!”
“何止!他写篇文章,天上都能出现太阳和大河的影子!武科生在他面前连头都抬不起来!”
“要是文气真这么厉害,咱们家孩子是不是也不用拼命去练武了?”
“嘘……小声点,武道院和那些世家可听着呢……”
这种暗流涌动的热议,让原本稳固的“武尊文卑”的社会观念,第一次出现了细微的、却不容忽视的裂痕。
校园内的变化更为直观。
林砚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所感受到的目光与几天前已是天壤之别,曾经的轻蔑、嘲讽、漠然,已被敬畏、好奇、甚至是一丝狂热的崇拜所取代。
不少文科生见到他,会主动停下脚步,恭敬地喊一声“林砚学长”或“林师兄”,眼神中充满了找到方向的激动,甚至连一些低年级的武科生,看他的眼神也充满了忌惮,不敢再如以往那般随意挑衅。
“林砚。
”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砚回头,看到周老师快步走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份今天的《江城日报》,头版正是关于文创大赛的报道。
“周老师。
”林砚微笑颔首。
“好!好啊!”周老师压低了声音,却压不住语气里的激动,“《少年华夏说》!又是一篇足以流传千古的雄文!林砚,你……你真是给了我,给了我们所有文科生天大的希望。
”
他看了看四周,将林砚拉到一棵僻静的老槐树下,声音更低了些,“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这次风头出得太大,恐怕已经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了。
”
林砚神色平静:“老师指的是?”
“还能有谁?”周老师叹了口气,“张家的人已经放话出来了,说你用的乃是歪门邪道,蛊惑人心,并非正途。
张猛的大哥张狂,据说非常愤怒,放言等他从北辰大学回来,要亲自‘掂量掂量’你的成色。
还有雷家,你让雷烈在比赛中颜面尽失,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
这些武道世家,盘根错节,势力很大……”
林砚点了点头,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打破旧有秩序,必然招致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多谢老师提醒,学生心中有数。
”
周老师看着林砚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心中的焦虑莫名地平复了不少,他拍了拍林砚的肩膀:“总之,一切小心。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来找我。
对了.....”
他像是想起什么,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小心地取出一个用丝绢包裹的物件,“这是陈老先生托我转交给你的。
”
林砚接过,打开丝绢,里面是一方古朴的端砚。
砚台呈紫黑色,触手温润,侧面刻着淡淡的云纹,虽然陈旧,却透着一股沉静厚重的气息,显然不是凡品。
“陈老说,宝剑赠英雄,名砚配才子。
这方‘紫云砚’跟了他几十年,希望在你手中,能写出更多锦绣文章。
”周老师语气中带着羡慕和郑重。
林砚能感受到这方古砚中蕴含的微弱灵性,以及赠砚者那份沉甸甸的期许。
他郑重收下:“请老师代学生谢过陈老厚赠。
”
与周老师分别后,林砚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到了等在那里的苏沐清。
她今天穿着一身淡青色的练功服,勾勒出窈窕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