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声渐起(1/3)
《聂隐娘》的连载犹如投石入湖,激起的涟漪如同一圈圈不断扩散的水波,其影响力也开始超越单纯的“故事”本身,如涟漪般持续蔓延开来。
《江城日报》的编辑部近日宛如被春风吹拂的花园,气氛颇为奇特。
总编李翰文凝视着文艺副刊版面如春笋般骤然上升的读者来信数量,以及街头巷尾如潮水般增加的讨论度,连日来紧皱的眉头终于像被暖阳照耀的积雪般渐渐舒展了些许。
虽然整体销量的提升尚不明显,但副刊吸引来的这批稳定读者,多是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市民和文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无疑对提升报纸的口碑有着极大的裨益。
他特意叮嘱下去,要对林砚的稿子大开绿灯,稿酬也如及时雨般第一时间足额支付。
这一日,林砚如约来到报社送新的稿件。
他刚踏入报社大门,就仿佛感受到数道如箭般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自己,其中有好奇的目光,宛如探索未知领域的探险家;有钦佩的目光,恰似仰望高山的攀登者;还有几分难以言喻的审视目光,犹如审视稀世珍宝的鉴宝师。
投稿处那位曾经态度轻蔑如冰霜的刘编辑,此刻早已如变色龙般换了一副面孔,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迎了上来,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那笑容仿佛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甚至带着点谄媚的意味:“林先生!您来了!快请进,总编吩咐了,您来了直接去他办公室喝茶。
”
称呼也已从“同学”变成了“先生”,仿佛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林砚神色自若,微微颔首,仿若那波澜不惊的湖面,随着他走向总编室。
沿途所遇之编辑、记者,无论年长年幼,皆如那向日葵般,主动向他颔首示意。
实力,恰似那璀璨星辰,永远是赢得尊重最为直接的康庄大道,在文化领域亦是如此。
李翰文早已备好香茗,宛如那殷勤的东道主,见到林砚,便热情地邀他入座。
寒暄数语后,便如那按捺不住的孩童,迫不及待地切入正题:“林先生,当真是神乎其技!《聂隐娘》才连载三期,读者反响犹如那汹涌澎湃的潮水,极其热烈。
不少老学究皆来信称赞此文颇具古人之风,甚至还有几位退隐的老武者,托人打听这‘剑术’是否真有其事?哈哈......”。
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继续道:“不知后续情节……”
林砚将新的稿稿取出,宛如那珍视的宝物,轻轻地放在桌上,语气如那潺潺流水般平和:“这是接下来三回的内容。
隐娘学艺初成,恰似那羽翼渐丰的雄鹰,即将下山,翱翔于那滚滚红尘。
”
李翰文看到林砚手上的新稿,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接过,粗略一翻,那喜悦之情更是如那盛开的花朵,绽放在他的脸上。
稿中所写隐娘剑术通神,能于那百万军中如探囊取物般取上将首级,那种玄奇的意境和强大的自信,仿佛那灵动的画卷,跃然纸上,令人心驰神往。
“好!好!有这几回,读者岂有不追看之理!”李翰文抚掌大笑,随即又压低声音,如那神秘的耳语者,“林先生,近日可有闲暇?城西赵家老爷,乃是那退休的府衙主簿,素爱文墨,读了大作,犹如那伯乐遇千里马,十分欣赏,想设宴一见,不知……”
这是来自本地乡绅文人的邀约,恰似那通往未知领域的钥匙,是一种认可,亦可能是一个融入某个圈子的契机。
但林砚此刻宛如那屹立于山巅的苍松,心无旁骛,无意于这些应酬。
他的根基在于自身的修行和知识的传播,而非那人际钻营的泥沼。
“多谢李总编和美意,”林砚婉言谢绝,“只是近日课业繁忙,犹如那堆积如山的书卷,还需静心创作,恐难赴约,还请代为致歉。
”
李翰文略有失望,但也不敢强求,连声道:“理解,理解!少年人当以学业和创作为重。
”
他越发觉得林砚沉稳得不似少年,这份定力,远超同龄人。
与此同时,墨香书局的热闹景象仍在持续。
王掌柜整日笑得合不拢嘴,首批刻印的《聂隐娘》第一卷几乎售罄,他正加紧督促工匠刻印第二版,甚至开始有人来打听能否预订后续卷册。
更让他惊喜的是,一些原本对“闲书”不屑一顾的体面人家,也悄悄派下人来购买,说是“给家里小姐解闷”,但王掌柜心知肚明,这林公子的文章,怕是已经入了某些深闺和书斋的眼了。
这小小的成功,像是一针强心剂,不仅激励了林砚本人,也让周围与他相关的人和事,悄然发生着变化。
校园里,变化更为微妙。
这日放学,林砚刚走出教室,就被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叫住。
“林……林砚学长。
”
林砚回头,看到一个戴着厚厚眼镜、身材瘦小的男生,正紧张地搓着衣角,是班里一个平时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名叫孙晓的文科生。
他性格内向,成绩中下,是典型的“透明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事吗?”林砚停下脚步,温和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