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入学惊师,一跃三级(1/3)
爆竹声中一岁除。
热闹的春节气氛尚未完全散去,黄土高原依旧笼罩在冬末春初的凛冽之中,但空气中已然隐约可闻泥土解冻、万物复苏的清新气息。
对于张家来说,这个年过得格外舒心畅快,不仅因为团圆,更因为家里那颗冉冉升起的“文曲星”,让整个家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底气。
过完正月十五,父亲张建军便再次收拾行囊,踏上了返回省城兰州打工的旅程。
临行前,他粗糙的大手用力揉了揉张诚的脑袋,眼神里充满了期许与不舍。
“诚娃,在家听你妈和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爸在城里给你挣学费,将来还要供你上中学,上大学!”他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张诚仰着头,看着父亲年轻却已显沧桑的脸庞,重重点头:“爸,你放心,我会的。
你在外面也注意身体。
”
张建军眼眶微热,狠心转身,大步流星地消失在村口那条蜿蜒的土路尽头。
他知道,儿子的未来,或许将不再局限于这片黄土地,而他这个父亲,必须为他撑起最初的一片天。
送走了父亲,家里的重心便完全落在了张诚入学这件事上。
母亲李秀兰翻箱倒柜,找出布料最好的一套衣服,仔细浆洗干净,又连夜赶制了一个崭新的粗布书包。
爷爷奶奶则反复叮嘱,去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莫要调皮。
张诚看着家人为他入学如临大敌却又满怀喜悦地忙碌着,心中暖流阵阵。
他知道,自己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前程,更是这个贫寒之家几代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最殷切的渴望。
……
村小学坐落在村子东头,几排砖瓦房围成一个不大的院子,一面褪色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比起张诚前世记忆中的城市学校,这里显得简陋无比,但在这个偏远的村庄,它却是承载着无数孩子走出大山梦想的摇篮。
入学这天,母亲李秀兰特意起了个大早,给张诚换上干净衣服,背上新书包,牵着他的手,走向学校。
一路上,遇到的村民无不笑着打招呼。
“秀兰,送诚娃上学去啊?”
“哎呀,咱们的小神童终于要进学堂了!”
“李婶子,你家诚娃一去,怕是老师都要被他难住喽!”
李秀兰脸上带着谦逊又难掩骄傲的笑容,一一回应着。
张诚则安静地跟在母亲身边,小小的身躯里,是一个冷静观察着的成熟灵魂。
校长室兼教师办公室在一排瓦房的最里头。
敲开门,一股混合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的味道扑面而来。
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者正伏在桌前写着什么,他便是村小的王校长,也是学校里资历最老的教师。
“王校长。
”李秀兰有些拘谨地开口。
王校长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看到李秀兰和她身边矮小的张诚,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是建军媳妇啊,这就是你家那小神童张诚?来来来,快进来,外面冷。
”
招呼母子俩坐下,王校长打量着张诚。
孩子看起来确实比同龄人要沉稳得多,眼神清亮,不躲不闪,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静。
“诚娃,告诉校长,今年几岁啦?”王校长温和地问。
“报告校长,我四岁多了。
”张诚声音清脆,口齿清晰。
王校长点点头,心中已有几分好感。
他转向李秀兰:“建军媳妇,你家孩子的情况,村里都传遍了。
听说认字很多,算数也厉害。
按规矩,他这年龄该上学前班,但要是真像大家说的那样,放在学前班怕是耽误了。
你看……”
李秀兰连忙说:“王校长,我们就是怕耽误孩子,才想着早点送来。
这孩子……是有点不一样,您尽管考他!”
王校长笑了笑,他执教几十年,见过聪明的孩子,但所谓“神童”,大多有些夸大其词。
他随手拿起桌上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翻到一篇有插图的课文《秋天来了》。
“诚娃,这上面的字,你认识吗?能读给校长听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