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春秋明义与青灯夜话(3/3)
的君王符号,又于这天下苍生何益?”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关羽,声音悠远而沉重:“朕近日常想,或许,《春秋》真正的微言大义,并非固守某一家一姓之兴衰,而在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也好,诸侯也罢,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境安民,在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若背离此道,无论其名位多高,兵力多强,都不过是《春秋》所笔伐的‘乱臣贼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关羽喃喃重复着这来自《孟子》、却被刘协在此刻以如此振聋发聩的方式强调的话语,整个人如遭雷击。
他固有的忠君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是啊,如果忠于君王本身并不能带来天下的安定,百姓的福祉,那这种“忠”的意义何在?
刘协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陷入巨大思想动荡的关羽:“关将军,你忠义无双,朕素来敬佩。
你忠于刘皇叔,是因他仁德爱民,有兴复汉室之志,这本身,便是暗合了这‘民为贵’的大道!朕今日之言,并非要将军背弃皇叔,而是想请问将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问道:“若有一日,朕欲行此‘民为贵’之王道,欲使这天下万民,不再受战乱流离之苦,将军手中那柄青龙偃月刀,可愿为这天下苍生而挥?可愿为这《春秋》真正的微言大义而战?”
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青灯的火焰微微跳动,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扭曲、拉长,仿佛在进行着无声的角力。
关羽怔在原地,脸色变幻不定。
刘协的话,如同在他坚固如堡垒的精神世界中,撬开了一道缝隙,投入了一道完全不同以往的光。
他无法立刻回答,甚至无法立刻消化这巨大的冲击。
他固有的信念在动摇,一个新的、更为宏大的“义”的概念,在他心中萌芽。
看着关羽眼中那剧烈的挣扎与深思,刘协知道,目的已经达到。
种子已经播下,剩下的,需要时间让它自己生根发芽。
逼得太紧,反而适得其反。
他重新坐回案前,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平和:“朕一时激愤,妄言了。
将军不必立刻回答。
夜已深,将军请回吧。
今日一席话,朕受益良多,望他日还有机会向将军请教。
”
关羽从巨大的思绪震荡中回过神来,复杂地看了刘协一眼,此刻的少年天子,在他眼中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需要怜悯的傀儡,而是一个拥有着惊人洞察力和……危险思想的复杂存在。
他起身,郑重行礼:“陛下……之言,关某……需细细思之。
臣,告退。
”
这一次,他的语气中,少了几分程式化的恭敬,多了几分真正的、对待一个值得深思的对话者的郑重。
关羽离去后,刘协独自坐在殿中,良久未动。
与关羽的这番交锋,耗费了他极大的心力。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但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
“影子。
”他对着空寂的大殿低唤。
“陛下。
”“影”悄然现身。
“关羽回去后,有何反应?”
“关羽回府后,屏退左右,独坐庭中,望着北方,直至天明。
期间数次抚摩陛下所赐之茶盏,神色极为复杂。
”“影”如实汇报。
刘协点了点头,这反应在他预料之中。
思想上的冲击,需要时间去沉淀。
“郭嘉那边,有何动向?”
“郭祭酒近日似乎对陛下阅览的书籍目录颇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孟子》、《管子》等谈及‘民本’、‘轻重’之术的典籍。
另外,他昨日又去探望了戏志才,此次停留时间更短,不足一刻钟。
”
刘协眼神微凝。
郭嘉果然嗅觉敏锐,已经开始从思想源头追溯了。
而他对戏志才的频繁探访,也透着不寻常。
“继续监视。
另外,让‘墨泉’设法,将一些关于‘先秦百家治国理念异同’的、经过我们‘修饰’的杂论,混杂在市面上流通的书籍中,真真假假,混淆视线。
”
“是。
”
“吕布那边呢?”
“新式马具已小规模配备其亲卫狼骑,效果显着。
吕布信心大涨,近日与小沛刘备部的摩擦升级,陈宫似有劝阻,但吕布并未完全听从。
”
刘协嘴角勾起一丝冷意。
吕布的贪婪与短视,果然一如既往。
不过这正合他意,让吕布在徐州牵制曹操和刘备的精力,对他有利。
“知道了。
下去吧。
”
“影”消失后,刘协走到窗边,东方已泛起鱼肚白。
一夜未眠,他却毫无倦意。
喜欢我,刘协,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我,刘协,三造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