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无烤箱红薯泥蛋糕:宿管抢炉与教案沾甜(2/3)
薯。
这些红薯是他今早特意去早市挑的沙地蜜薯,表皮粗糙布满沟壑,烤炉里翻滚的焦香至今还萦绕在鼻尖。
他戴着卡通印花隔热手套,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一声掰开红薯,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焦糖香气扑面而来,恍惚间竟让这间不足五平米的厨房有了星级餐厅的氛围感。
剥下焦黑的外皮时,李伟特意把动作放慢,橙红软糯的薯肉在日光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连凹陷处凝结的蜜渍都清晰可见。
他将红薯泥倒进豁口的搪瓷盆,指尖残留的红薯泥在盆沿划出一道圆润弧线,这道弧线恰好与盆边经年累月磕碰出的缺口形成呼应。
李伟对着镜头露出标志性的酒窝,眼睛弯成月牙状:家人们看好了!今天教你们做无烤箱版红薯泥蛋糕,手残党也能闭眼入!
他举起装着低筋面粉的密封袋抖了抖,特意把镜头拉近到袋口,白色粉末像细雪般簌簌落入盆中,在红薯泥表面堆起小小的粉丘。
红薯泥打底,加两勺面粉增加蓬松感,再来两个笨鸡蛋提鲜——说着敲开鸡蛋,金黄的蛋液顺着裂缝滑进面糊时,他突然把手机镜头凑近,让观众能听见蛋液坠入面糊的声,白糖按个人口味放,减肥的姐妹也能用代糖,搅成顺滑的糊状就大功告成!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两秒,用刮刀挑起面糊拉出长长的丝,在镜头前晃了晃,看这个状态,比初恋还丝滑!
他双手稳稳端起泛着岁月痕迹的搪瓷盆,手腕轻轻晃动,琥珀色的面糊如丝绸般在盆内流转,折射出柔和的光泽。
随后,他将盛满希望的搪瓷盆缓缓送进贴着“二手9成新”标签的微波炉,指尖在按键上快速跳跃,设定好高火模式与五分钟的倒计时。
“家人们!重点来了!”他声音里带着按捺不住的兴奋,“三块钱的成本,五分钟的等待,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这可比蛋糕店动辄几十块的甜品还香,贫民窟女孩们,别犹豫,冲就完事!”
镜头扫过摊后的小微波炉,炉门半开着,里面横七竖八躺着个黑乎乎的物体,表面龟裂出熔岩状的纹路,焦糊味混着红薯甜香在空气中打转。
几个戴着鸭舌帽的老顾客踮脚张望,其中穿花衬衫的大叔掏出手机录像:“张大爷,这焦壳能当锅巴卖不?”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拽着家长衣角直跳:“我要吃会冒烟的蛋糕!”
张大爷举着硅胶刮刀手忙脚乱,围裙上沾着深一块浅一块的红薯泥,老花镜滑到鼻尖:“使不得使不得!”他转头瞪向蹲在折叠桌旁的李伟,却见年轻人正冲镜头比划“三二一”的手势,手机支架上的直播画面里,弹幕如雪花般炸开——“张大爷烤出了上古黑魔法蛋糕!”“建议申遗邪修烘焙技术!”
随着搅拌碗里的红薯泥逐渐变得丝滑如绸缎,张大爷扯着嗓子跟围观群众讨价还价:“都别抢!每人限购两个,原价15,看在街坊份上...”话没说完,后排穿工装裤的小伙子已经掏出零钱:“我加五块,先给我做!”
直播间里,李伟举着半块烤焦的蛋糕切片当道具,奶油夹心从焦脆外壳里缓缓溢出:“家人们看好了,这就是翻车现场教学!”他忽然指向微波炉:“瞧见没?没垫油纸的后果!记住三个关键——搅到能画8字,叮的时间分三次,最后...”话音未落,张大爷新调好的面糊已经倒进铺着金黄油纸的模具,在众人屏息注视下,微波炉蓝光再次亮起。
刚指导完张大爷,手机屏幕突然亮起,“退休李老师”的连麦申请跳了出来。
我点下接通键,镜头缓缓展开——李老师端坐在老式书桌前,钨丝灯泡投下暖黄光晕,将她鬓角的银丝染成琥珀色。
深褐色的木纹桌上,一本边角卷起的教案平铺着,烫金的“2018届高三(2)班”字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那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教案上,一碗红薯泥面糊微微晃动,细腻的泥糊表面还冒着丝丝热气,几缕甜香似乎都要透过屏幕飘出来。
“小李,我用教案当垫子,怕蛋糕汁漏到桌子上。
”李老师说话慢悠悠的,布满老年斑的手指轻轻抚过教案封面,像是在抚摸心爱的学生。
她动作轻柔地翻开教案,泛黄的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一张边角卷起的旧照片滑落出来。
“你看,这是我以前教的学生,现在都当老师了。
”李老师小心翼翼地捏起照片,指尖微微发颤。
照片里,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少女们站在紫藤花架下,阳光透过藤蔓洒在他们笑靥如花的脸上,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手里还捧着张奖状。
李老师的目光温柔地落在照片上,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回忆,“那时候他们总说我太严厉,现在倒好,一个个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好老师。
”她轻轻叹了口气,又将照片夹回教案,仿佛要把那段珍贵的时光永远珍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老师小心翼翼地将搅拌好的面糊倒入碗中,刚把碗放进微波炉,只听“滴答”一声轻响,金黄的蛋糕汁顺着碗沿的缝隙蜿蜒而下,不偏不倚地滴落在摊开的教案上。
那浓郁的色泽在“三角函数公式”旁晕染开来,宛如一幅意外的抽象画。
“哎哟!”李老师惊呼一声,慌忙抽来纸巾擦拭,可越擦越糟,原本工整的“sin”被晕染的糖浆糊成了“s甜”,倒像是给严谨的数学符号添上了一抹俏皮的甜意。
弹幕区像刚出炉的蛋糕般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