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玄真兵要(1/3)
王卫国是被冻醒的。
洞口的藤蔓没掩严实,寒风像小刀子似的往里钻,把他脸上的炭火灰吹得直打旋。
他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星“噼啪”溅起,映亮了岩壁上那盏马灯——灯芯快烧到底了,光晕缩成小小的一团,勉强照见王破军打坐的身影。
养父昨晚几乎没睡,就着那点灯光翻看一本线装书,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成了王卫国的催眠曲。
此刻天刚蒙蒙亮,书还摊在膝头,王破军的手指却停在某一页,指腹摩挲着泛黄的纸页,像在抚摸一块温润的古玉。
“醒了?”王破军睁开眼,眼底带着红血丝,却亮得惊人,“过来。
”
王卫国裹紧了身上的灰布军装,凑过去才看清,那本书正是王破军提过的《玄真子兵要》。
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边角已经磨得发白,上面用毛笔写着三个古朴的字,笔画遒劲有力,像出鞘的剑。
书脊处用线缝了又缝,针脚密密麻麻,显然被人反复修补过。
“这书……能看了?”王卫国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想起昨天王破军讲的往事——为了保护这本书,师父和师兄们都牺牲了,道观也被烧成了灰烬。
这哪里是书,分明是用命换来的念想。
王破军点了点头,把书往他面前推了推:“从今天起,每天认十个字,学一个法子。
”他翻开第一页,上面画着一幅手绘的地图,山脉用墨线勾勒,河流是淡淡的青色,还有些奇怪的符号——像箭头,又像陷阱的标记。
“这是嘉靖年间,浙东抗倭的地道图。
”王破军的指尖落在地图中央的一处圆点上,“看见没?这里是‘迷魂阵’,进来容易出去难,岔路里藏着翻板和暗箭,倭寇进去一百个,能活着出来的不超过五个。
”
王卫国凑近了看,纸页上还留着淡淡的批注,是用朱砂写的小字,笔画娟秀:“地道之要,在‘隐’与‘变’。
隐者,藏于九地之下;变者,应敌之莫测也。
”字迹旁边还有个小小的“玄”字,想必是王破军师父的手笔。
“咱现在的地道,缺的就是‘变’。
”王破军拿起一根炭笔,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地道示意图,“鬼子上次用烟熏,就是抓住了咱地道通风差的毛病。
这书上说,‘凡地道,必设三孔:一通气,二通水,三通消息’——通气孔要藏在树洞里,通水孔连着暗河,消息孔……”他看向王卫国,“就是你弄的那竹筒传声,古人早就想到了。
”
王卫国的眼睛亮了起来。
他原以为自己设计的“声学预警”是现代思维,没想到几百年前的兵书里早就写着“通消息”的法子。
他摸着纸页上的褶皱,仿佛能看见那个叫“玄真子”的老道,在油灯下一笔一划绘制地图的样子——原来,中国人抗击外侮的智慧,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再看这个。
”王破军翻到另一页,上面画着几种奇怪的武器:有带尖刺的铁球,有能喷出火的竹筒,还有用石头做的“地雷”,旁边用小字标注着“石雷,以硝石、硫磺、木炭按三七比合之,埋于道旁,触之即爆”。
“这是……土雷?”王卫国脱口而出。
赵老栓做的石雷,和图上画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少了那些精细的机关——书里的石雷上连着发丝粗细的引线,还刻着凹槽,据说能让碎片飞得更远。
“玄真派的祖师爷参与过戚继光的抗倭军。
”王破军的声音里带着点自豪,“这些法子,都是从血里总结出来的。
你赵叔的石雷厉害吧?这书上的法子,比他的还多三成威力。
”他顿了顿,用炭笔在地上画了个十字,“但兵书里说了,‘器者,末也;谋者,本也’——再好的武器,没人用脑子指挥,也是白搭。
”
孙大牛被他们的说话声吵醒了,揉着眼睛凑过来,看见书上的图画顿时忘了困:“这是啥?能炸鬼子不?”他伸手想摸,又猛地缩了回去,好像那纸页会咬人似的。
“能。
”王破军把书往中间挪了挪,“但得先学认字。
”他指着“硝石”两个字,“认识不?”
孙大牛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就认识自己名字里的‘牛’字。
”
王卫国却认出来了。
强子的爹教过他几个字,加上这阵子王破军的指点,简单的字已经能认个七七八八。
他指着那两个字念道:“硝——石。
”
“对。
”王破军赞许地点点头,“硝石是做火药的关键,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