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水深火热(1/3)
“别挤、别挤!”
“老爷,你们可是田秀才、张烟袋、李胖子!?”
“好高的胖子呀,肯定是他们!”
“那可不一定,快看快看,又来船了。
”
主仆三人在鱼鳞渡下船,眨眼便被一群脏兮兮的小乞丐围住,闹嚷嚷问个不休。
渡口人多眼杂,来到僻静处,张昊仔细询问一番,当即让小家伙们头前带路。
一群小乞儿带着三人穿城而过,出东门时,又有几个在此乞讨的孩子加入向导队伍。
二十几人一路向北,渐渐进入山区。
下午酉时左右,大伙在一个山坳停住,领头那个瘦高的孩子指着北边山坡说:
“赫大爷交代我,只要在山顶点起狼烟,他就能看见,盖娃,你们快去点火!”
“且慢!”
命中犯火的张昊吓一跳,赶紧拦住要去点火的几个孩子。
眺望周边山岭,起伏连绵,其实都不怎么高。
若是小赫就在附近,说明敌人也在,烟雾飘起来,岂不是打草惊蛇?
挠挠汗津津的脑门,苦无妙计,既然是小赫有过交代,那就烧吧。
他让胖虎跟去照看,取出包裹里的炊饼卤肉,分给那些小乞儿。
“你们都是本地人?”
“我和盖娃是白马屿的,家人都死了,徐老爹把我们带过来的,去年他也死了。
”
那个瘦高的大孩子接过肉猛啃一口,不知是因为卤肉美味,还是因为身世,眼泪说来就来。
“都是倭寇杀的?”
“不知道是不是倭子,那些人经常来我们村子住,一天夜里,有人寻到村里,和他们打起来,徐老爹带我们偷偷上船,来这边寻活路。
”
“啥时候的事?”
“三年前,我在这里过了两个冬天了。
”
“村子在海岛上?”
张昊见他点头,指着那些孩子问:
“他们呢?”
那孩子看着传来传去,变得越来越少的肉咽口水,似乎没听到,张昊又问一遍。
“他们有的是自己来的,有的是官兵带来的,蟹七他们岛上也死了好多人。
养济院都满了,只好去土地庙,等赫大爷给我们银子,我就和盖娃去苏州府。
城里的人都说那边遍地都是财主,街上的酒楼一座挨着一座,去了肯定有饭吃。
”
养济院张昊知道,专门收容孤老残障,月有定粮,冬夏有衣,这是开国规制。
还有贫病免费的惠民药局,以及义冢漏泽园,全国各地都有。
更有全民养老令,年龄如今已放宽到七十岁,每月供给米粮,加肉十斤。
朱元璋还诏令官府设义仓,做为各项福利保障,兼能救灾备荒。
贫有依,老有养,病有治,死有葬,堪称史无前例。
这个万恶封建王朝的温情一面,曾让张昊感叹不已。
可惜江南土地兼并疯狂,纳税官田变私田,特权者剜窟窿打洞逃税,各地官府只会薅百姓羊毛,保障福利的义仓还有鬼的余粮。
眼下义仓多靠士绅捐赠,说穿了,就是特权者挖大明墙角,然后扮作慈悲嘴脸,施舍穷人,邀功朝廷,换取旌表、上太学等好处。
这些孩子大多肋骨浮凸,肚子膨胀,一副营养不良的特征,估计根本没人管他们。
张昊又询问一圈儿,有些孩子父母还在,既然沦为乞丐,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山坡上那股浓烟升起没多久,很快就消散了。
胖虎带着孩子们跑回来,笑道:“小川还活着,我看见这小子了。
”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大约过了半炷香的时间,大伙才看到小赫从北边的山林里转出来。
赫小川背个小包裹,衣服肮脏破烂,看到乞儿中间的张昊吃了一惊,瞪着胖虎和老李叫道:
“你们怎么把少爷带来了?!”
张昊还没来得及解释,孩子们已经欢天喜地围着小赫叫老爷,眼睛里闪耀着兴奋和期待。
小赫从包裹里摸出几块碎银,给那个瘦高孩子,“你们回城再分,人人有份。
”
张昊若有所思,对那些乞儿说:“你们可愿意去我家?活不多,不过要学着识字,对了,爹娘还有兄弟姐妹都可以去。
”
一群孩子反应不及,都是默默无语。
“看来你们相信这位赫大哥,不明白的就问他好了,如果愿意的话,就回城等着。
”
张昊朝小赫眨眼示意。
赫小川哄这些娃娃:“这是我们少东家,已经中了秀才,我们庄上很多人是外地来的流民,放心,去了不会受欺负。
”
那个领头的瘦高孩子问:“你们是哪里人?”
张昊记得他想去苏州,笑道:
“我家离苏州不远,只要你们去了我家,就能去糕点作坊做事,想吃多少点心都没人管,不过每天上午要读书识字,下午要做工。
”
甜食永远是人们的心头好,尤其孩子,那是父母在世,过年才能尝到的美味。
他没骗这些孩子,只要在糕点坊做事,都有吃到吐的福利,然后对甜食再无兴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少爷真要收留他们?”
胖虎看着乞儿们结伴离去,不明白少爷为何要这样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