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水深火热(2/3)
道就这样,天灾人祸,卖儿鬻女寻常事,发善心能管的过来?
“遇见了总不能视而不见,我现今也是财主了,要恁多银子作甚,打水漂玩吗?”
四人钻进树荫,赫小川将自己连日追踪所见所闻一一道来。
“奉新这边有人接应那两兄妹,我跟到北山,发现到处都是暗哨,白天很难靠近。
昨黑我摸过去,发现那个山谷藏了不少人马,大约四五百,有倭子,还有僧人。
”
一个山沟沟里竟然藏了这么多贼寇,胖虎吃惊道:
“他们想做甚?”
张昊默然不语,即便是四百人,人吃马嚼,消耗也是个大问题,不知道这些人在此地经营多久,更不知周边地理,如何判断其它?
“谷中房屋可是新建?附近没有其他人家?”
赫小川皱眉回忆说:
“谷中茅屋好像是旧居,不过周边山林里还有四个窝点,我没法靠近,也看不出来。
早上我跟着一个外出办事的家伙,往东南方向走了大约半个时辰,能看见海边渔村。
我没有把握擒下此人,又担心这边,只好放弃此人,回来继续蹲守。
”
张昊望向北边起伏的山岭。
江浙作为大明经济最发达的腹心地区,在频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受患最严重。
为保障国家财赋之地、漕粮通道和金陵留都的安全,朝廷迅速做出了应对策略。
兼有行政和调兵权的按察司派出兵备道、海防道,调整沿海诸卫所的防御和部署。
在这个过程中,为弥补卫所制缺陷,进一步确立了严密的营兵制和江防、海防体系。
各府州同知,各县主簿或典史,及其辖下民壮和巡检司弓兵,则是星罗棋布的小单位。
然而地方承平日久,卫所徒存虚名,已不堪大用,州县之民壮弓兵,更难御敌于有事。
各地镇戍营兵同样有问题,比如水上巡逻会哨,竟在陆地上执行,还谈何防范预警。
而且浙江沿海岛屿密布,易攻难守,倭寇登陆颇易,陆上水网密布,攻掠城镇易如反掌。
结果发生了着名的数十倭寇攻南京,吓得松江府徐阁老全家搬去江右,与严阁老为邻。
岑港大战在即,这一窝来历不明的贼寇无论想做什么,都是一个大隐患。
尤其是想起奎叔说的几十个倭寇杀到金陵、军民死伤四五千之事,心里愈发不安。
“笔墨拿来。
”
张昊抓抓被杂草刺挠发痒的脖子,打算写个帖子,让小赫去县衙报信。
胖虎解开背负的包裹,取出文房四宝,背对少爷,权当书桌。
天热墨迹干的快,张昊把帖子递给赫小川说:
“你去衙门,就说我游学而来,把敌情告诉主官,让他火速上报,顺便买些吃的。
”
赤日西斜,暑热稍减,张昊等得心焦,他耐不住性子,在树上刻下记号,非要去看看贼窝。
老李二人没办法,只好听命,林间浓阴遮天,几乎没有路,全靠胖虎在前披荆斩棘。
山中天黑的快,等他们爬到山顶,那座火光点点的山坳谷地赫然出现在视野里。
谷中只有几间茅草房,周边山林里有几处火光闪烁,想必是贼寇的藏匿之所。
小溪潺潺穿过谷中,萤火虫在水边飞舞。
一只流萤落在密林中的草棚上,杂草编织的帘隙中,漏出丝丝缕缕的光线。
幺娘托着下巴,闷闷的坐在一个捆扎结实的木箱上,望着那盏桐油灯发呆。
这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堆满了木箱、竹篓,她的铺盖就是这些箱笼。
海参鲍鱼之类的干货因为闷热上潮,已经变质,空气里充斥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腥臭。
她久处鲍鱼之肆,闻呀闻的,已经习惯了。
这个营地的箱笼她都翻遍了,除了干货,还有苏木、雌黄、刀扇、各种描金漆器之类。
货物是九州大名、僧侣、商人拼凑,来大明就能换来巨利,而且进京的食宿都是免费。
那些跟随汪直来朝贡的浪人和倭商,原以为是一趟得官发财之旅,结果赔了个底朝天。
德阳贼秃把这批货物从石牛港转移过来,还幻想着和齐老狗交易呢,真是不知死活。
幺娘百无聊赖,想着大兄如何眛下这笔货物,德阳如何死不瞑目,嘴角禁不住翘了起来。
外面传来动静,有人进了隔壁棚屋,邀请大兄赴会。
只有德阳的人才用倭语,幺娘悄悄扒开杂草编扎的棚壁去看。
来人是一个穿着挂甲的倭僧,大兄没有迟疑,二人一起出了棚子,下山去往谷中。
幺娘吹灯出来,对树上爬下来的土狗说:
“小心值夜,倭子靠不住。
”
满囤从不远处的棚子里钻出来,看到幺娘身影消失在林子里,给土狗叽歪说:
“幺娘这是咋啦,老是和大哥吵,齐家定金已经到手,家中无忧,大伙一起去海上做买卖,难道不比土里刨食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土狗手脚并用往树上爬,骂道:“睡你的去,下半夜休想老子替你!”
谷中几间茅屋守卫森严,幺娘步上木阶,被门口两个秃头武士瞪目拦住,气得她喊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