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革新(1/3)
周明远在公共水房用搪瓷缸子漱口,冰凉的井水让他打了个激灵。
穿越第三天,他仍然无法完全接受这个事实——自己真的回到了四十年前,成了一个每月工资四十二块五毛的机械厂技术员。
明远哥,给你。
沈晓兰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递过来两张粮票,我妈让我给你的,说你这月粮票肯定不够用。
周明远接过那两张印着壹市斤的淡黄色纸片,上面还盖着红色的粮食局印章。
在2023年,这些东西只存在于历史纪录片里。
谢谢,替我谢谢阿姨。
他努力模仿着这个时代人们说话的方式。
沈晓兰歪着头看他:你这两天怎么老说?以前可没这么客气。
周明远心头一紧。
他必须更小心,原主显然不是个讲究礼貌的主。
走吧,再不去食堂,馒头又该凉了。
沈晓兰自然地挽住他的胳膊,这个动作让周明远身体僵了一下。
在2023年,除了醉酒的前女友,没人会这样亲密地碰他。
食堂里飘着玉米面粥的香气,工人们排着长队,饭盒和搪瓷碗叮当作响。
周明远跟着沈晓兰排队,目光扫过墙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标语,和角落里那台正在播放新闻的12寸黑白电视机。
听说了吗?二车间那批出口零件又没通过质检。
前面两个工人小声议论着。
可不是,听说外商要求精度误差不能超过0.05毫米,咱们的设备根本做不到。
周明远耳朵竖了起来。
0.05毫米?在21世纪,普通车床都能轻松达到这个标准。
打好早饭,他们和王志强坐在一起。
王志强咬了口咸菜,压低声音说:明远,听说厂里可能要裁员了,咱们技术科也不能幸免。
为什么?周明远问。
产品不合格,订单越来越少呗。
王志强叹了口气,现在改革开放,竞争激烈,咱们这种老厂子,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周明远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他放下筷子:咱们厂的C620车床有多少台?
十六台,怎么了?王志强疑惑地看着他。
如果改造主轴箱和导轨,加装数显装置,精度能提高到0.02毫米左右。
周明远脱口而出。
他父亲是机械工程师,小时候经常带他去车间,这些知识耳濡目染。
王志强和沈晓兰都愣住了。
你...你怎么知道这些?王志强瞪大眼睛,咱们厂可从来没搞过这种改造。
周明远这才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
他急中生智:我...我最近在看国外机械杂志,上面有类似案例。
沈晓兰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你什么时候能看懂外文杂志了?
我...我查字典慢慢啃的。
周明远额头冒出细汗。
明远!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周明远回头,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男人站在食堂门口,正是红星机械厂的厂长赵立春。
吃完饭来我办公室一趟。
赵立春说完,转身走了。
王志强捅了捅周明远:老赵找你干嘛?你最近没犯错误吧?
周明远摇摇头,心里却忐忑不安。
他刚才的话难道这么快就传到厂长耳朵里了?
厂长办公室比周明远想象中简朴得多。
一张掉漆的办公桌,两把木椅,一个铁皮文件柜,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
赵立春指了指椅子,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包大前门香烟,递给周明远一支。
谢谢厂长,我不抽烟。
周明远摆手拒绝。
赵立春自己点上一支,深吸一口:听说你懂机床改造?
周明远心跳加速。
他该怎么回答?说自己是从未来穿越来的?那肯定会被当成精神病。
略懂一点,都是看书自学的。
他谨慎地回答。
赵立春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图纸铺在桌上:这是外商最新要求的零件图纸,精度要求0.05毫米。
咱们厂的设备做不出来,你能想办法吗?
周明远仔细看了看图纸。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轴类零件,但在1983年,没有数控机床的情况下,要达到这样的精度确实有难度。
可以试试改造现有车床。
周明远指着图纸说,主轴轴承换成高精度圆锥滚子轴承,导轨重新刮研,再加装简易数显装置,应该能达到要求。
赵立春眼睛一亮:你确定?
理论上可行。
周明远不敢把话说死。
赵立春一拍桌子,我给你三天时间,先改造一台试试。
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