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小旗(2/3)
”
肖先生低头喝了口茶水,随口道:“什么书都没读的人自然是最贵的,但只要无案底在身,都可以替你办妥。
”
渐渐的,经过肖先生解释,杨凡也明白了这时候的买官流程。
大概意思就是朝廷缺钱想挣银子,广开捐纳。
只是此捐纳出身者被视为“异途”,与科举出身的“正途”官员存在明显等级差异,备受有取得正经功名者的白眼。
本朝时期,捐纳门槛进一步降低,甚至允许直接捐生员、秀才。
如山东蝗灾时,捐白银五十两即可补为生员,时人称为“蝗虫秀才”。
杨凡想想也能接受,想要当官也仅此一途,于是又客气地向肖先生敬了一杯酒:“如此便有劳肖先生了。
”
眼见此事已经有了初步计划,许师爷适时地插话进来,与肖先生聊起了家常,相比杨凡而言,两人要更加熟悉。
酒过三巡饭过五味,肖先生心满意足地叫过随从带着银子离开,杨凡与许师爷一路送到头。
末了许师爷才说,肖先生乃是陈道员的幕友,也就是类似于私人秘书之类的人物。
这种找路子买官的事,作为一个正五品的道员,是万万不可能在情况未明的时候自己亲自出面沟通的。
万一事情不成,或是败露惹上事端,对方也可以弃车保帅,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所以也让杨凡放宽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步一步来。
杨凡也没有其他法子,听了许师爷的解释只能接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银子给到位后,办事效率突飞猛进,在肖先生指示下,杨凡掏出了三百两银子上捐给了成都布政司。
再是些时日后,监生功名还没到,县衙的告身就已先交到了杨凡手中,通知他在十二月之前到达威州卫。
这告身还特别写明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尔等忠心报国,捐纳资财、助国所需,特予授职威州卫小旗官,以表尔之忠忱。
”
小旗官在武官品级中很低,但也写明了此职位对应捐纳的金额是一百五十两,可谓是将卖官鬻爵公开化、透明化。
杨凡不知道的是,明朝崇祯年间因为财政严重匮乏,内部流寇,西南奢安之乱、外部后金,朝廷在军事上的开支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卖官鬻爵成为了一种快速获取财政收入的手段。
原本一些官职是不能通过捐纳获得的,但在财政危机的压力下,更多的官职被纳入了捐纳的范围。
比如可以捐身份,像国子监监生、秀才、举人等身份都能通过捐纳获得。
也能捐待遇,捐一定的银两可以获得候补县令、知府等官职。
虽然小旗官是不值钱的卫所官,但杨凡来了这时间一直饥寒交迫,这从民到官这一步本就困难,作为他第一次当官,心中难免心潮澎湃。
他当即召集了石望和谢家兄妹,安排谢家兄妹两个留在这儿继续监视跟踪许师爷,自己则带着石望马上出发,沿着驿路,前往威州卫上任。
杨凡两人一路穿过成都,到达威州卫(今四川汶川)。
威州卫作为一个卫,位于四川成都以西地区,是防范西面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卫所,主要作用是维持西南边疆稳定、巩固政治统治。
设立于洪武十二年。
此处设卫,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威州地区民族众多,情况复杂,必须保证在该地区的政治权威,确保政令的畅通和执行。
杨凡成功到达威州卫后,按例先是找直系上官总旗报到,以证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