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吴逵的抉择(2/3)
和铁器冶炼优化过程的详细记录(尤其是那些关联了过程与结果的对照分析),这些是他的底牌,不能轻易示人。
他重点挑选了关于泥模铸造法的完整流程记录,包括选土标准、泥料配比(使用他们自定的度量单位)、模具制作、阴干要点、浇铸技巧以及常见问题分析。
这部分技术相对成熟,泄露出去虽然可惜,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其价值已经足够震撼。
他又挑选了几支形制最完美、毫无瑕疵的泥模铸造青铜箭簇,以及一小块质地均匀的生铁锭作为样品。
然后,他将这些挑选出来的资料和样品,小心地包好。
第二天一早,天色刚蒙蒙亮,秦战便带着这个包裹,再次来到了吴逵的营房外。
他知道,吴逵有清晨独自研读军情简牍的习惯。
亲兵通报后,秦战被允许进入。
营房内,吴逵果然正坐在案几后,就着窗口透进的微光看着一卷竹简。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是秦战,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这么早?有事?”吴逵放下竹简,语气平淡。
“卑职有些东西,想请百将过目。
”秦战将手中的包裹放在案几上,解开。
里面露出的,是几块写满字画满图的木板,以及那几支精良的箭簇和铁锭样品。
吴逵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了过去。
他先是拿起那几支箭簇,入手便感觉不同,仔细端详其流畅的线条和锋利的刃口,眼中闪过惊异。
他又拿起那块生铁锭,虽然依旧粗糙,但颜色和质地明显比寻常见到的要好上不少。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几块木板上。
上面详细记录了泥模铸造的整个过程,图文并茂,步骤清晰,甚至连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和解决方法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这种系统化、标准化的记录方式,与他以往见过的任何技术传承都截然不同,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和……说服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逵看得很慢,很仔细。
营房里只剩下他翻动木板的细微声响和两人轻微的呼吸声。
良久,他放下最后一块木板,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秦战,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
“你这是什么意思?”吴逵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卑职以为,”秦战迎着他的目光,语气诚恳,“百将坐镇边关,肩负守土之责,军械之利,关乎将士生死,国门安危。
此泥模铸造之法,若能应用于边军,当可显着提升我军箭矢之威。
卑职愿将此法献于百将,由百将斟酌,或可于辖区内先行试制,若有效,再行上报,亦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军功,更能惠及麾下弟兄。
”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那铁器之事,牵扯甚广,技术亦未完全成熟,卑职不敢以此虚妄之物玷污百将清名。
交割之日,卑职自会一力承担,呈送该呈送之物,陈述该陈述之言。
绝不敢牵连百将。
”
这番话,秦战说得极有技巧。
他献出的是已经相对成熟、价值巨大且能立刻带来好处的泥模技术,这将直接转化为吴逵的政绩和麾下部队的战斗力提升。
而对于更敏感、争议更大的铁器技术,他则主动揽下所有责任,明确表示不会将吴逵拖下水,消除了吴逵最大的顾虑。
同时,他点明了“惠及麾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