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偶遇旧识,身世遭试探(3/3)
,想起苏云漪的试探,心里忽然觉得很累。
他拿起父亲的《左传》批注本,翻开扉页,父亲的字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寒砚磨墨,只为清明。
”墨苏轻轻抚摸着字迹,心里暗暗发誓:“爹,儿子一定会查清您的冤案,还墨家一个清明。
哪怕前路再险,哪怕要舍弃所有的温情,也绝不放弃。
”
【御前侍卫的终极试探】
初三那天,天还没亮,墨苏就起床了,检查了后院的红灯笼,确认一拉绳子就能点燃,又将假死药放进袖中,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他刚整理好库房的木箱,就听到门口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一个穿着黄马褂的侍卫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块金牌,声音洪亮:“圣旨!墨苏接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墨苏心里一震,连忙跪下:“草民墨苏,接旨。
”
侍卫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墨苏深谙古籍,着即进宫,为朕品鉴古画,不得有误。
钦此。
”
进宫!墨苏愣住了。
康熙竟然要见他?这是御前暗探的终极试探,还是真的要他进宫?一旦进宫,在康熙面前,他的身份随时可能暴露,到时候不仅他会死,连粘杆处也会受到牵连。
他强装镇定,叩首道:“草民遵旨。
”
侍卫收起圣旨,说:“跟我走吧,马车在外等着。
”
墨苏起身,跟着侍卫走出翰墨斋,心里却在飞速盘算:徐渭会不会来救他?粘杆处有没有安排?他摸了摸袖中的假死药,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服下假死药,逃过一劫。
马车行驶在积雪的街道上,速度很快,没过多久就到了午门外。
侍卫领着墨苏走进午门,穿过太和殿,来到乾清宫前。
“你在这里等着,我去禀报皇上。
”侍卫说完,转身走进乾清宫。
墨苏站在雪地里,双腿有些发软。
乾清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威严,也格外冰冷。
他想起父亲当年被押入都察院时,是不是也站在这样的地方,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来的公正?
一个时辰后,侍卫从乾清宫里出来,说:“皇上今日乏了,不见你了。
你回去吧,日后有需要,再宣你进宫。
”
墨苏如蒙大赦,连忙叩首:“草民遵旨。
”说完,转身快步走出午门,坐上马车,回到翰墨斋。
回到翰墨斋,他才发现,袖中的假死药已经被汗水浸湿。
他瘫坐在椅子上,大口喘气,忽然看到门缝下塞着一张纸条,上面是徐渭的字迹:“御前侍卫是粘杆处的人,试探已过,安心准备行动。
”
墨苏愣住了,随即苦笑起来。
原来,这场进宫的风波,也是粘杆处的试探,测试他的忠诚和应变能力。
他通过了测试,却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行动前夜的平静】
初三的晚上,翰墨斋格外安静,只有风雪拍打窗户的声音。
墨苏坐在柜台后,整理着最后的情报,将潜龙阁的假情报和三爷党的运银路线都记在心里。
他知道,明天的行动,将是一场生死之战,三爷党、潜龙阁、粘杆处都会卷入其中,而他,是这场战争的“关键棋子”。
他取出那瓶假死药,放在桌上,又拿起那把短刀,磨得锋利。
他做好了万全准备,无论是生是死,他都要试一试。
窗外的梆子声响起,三更了。
墨苏吹灭油灯,躺在冰冷的炕上,却没有丝毫睡意。
他想起顾贞观,不知道他有没有安全离开京城;想起王大娘,不知道她在乡下过得好不好;想起父亲,不知道他的冤案什么时候才能查清。
“爹,娘,”墨苏轻声说,“明天,儿子就要行动了。
无论结果如何,儿子都会为你们报仇,为墨家翻案。
”
天快亮时,墨苏终于睡着了。
梦里,他回到了扬州的小院,父亲在教他写“隐字诀”,母亲在旁边煮着粥,粥香弥漫在整个院子里,温暖而安稳。
可他知道,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他现在是粘杆处的“寒砚”,是三爷党的“门人”,是潜龙阁的“目标”,只能在刀尖上行走,直到迎来最后的黎明。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纸,照在案上的《左传》上,父亲批注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格外醒目。
墨苏睁开眼,握紧了拳头——无论前路多险,他都要走下去,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回头。
他起身洗漱,换上最体面的长衫,左手小指的假疤在晨光下显得格外真实。
他打开店门,迎接新的一天,也迎接那场属于他的“战争”。
远处,永定桥的方向传来隐约的钟声,像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敲响了前奏。
喜欢墨苏传请大家收藏:()墨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