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书童疑云,排查内鬼隐患(1/3)
第21章:书童疑云,排查内鬼隐患
墨苏坐在槐树下的石桌旁,指尖捏着支自制的炭笔——用松烟混合桐油制成,写在账本上遇水不化。
他面前摊着本牛皮封面的册子,上面用朱墨勾着三爷党编修官员的往来图谱:陈梦雷的线连向户部,李光地的线牵着重臣,最边缘处,个小小的“李”字旁打了个问号,那是刚调任编修局的李主事,背景不明,需重点盯防。
“掌柜的,您的雨前茶。
”
书童小安端着茶盏过来,青瓷杯沿沾着片槐花瓣。
这孩子是上月金东家推荐来的,说是远房侄子,父母双亡,为人老实。
墨苏接过茶时,眼角余光扫到小安的目光——没落在他身上,反而飘向了书架第三层那排《十三经注疏》。
那排书看着普通,实则是他藏真账本的地方。
最中间的《礼记注疏》封面夹层里,缝着三爷党与江南盐商勾结的流水账,每笔银子的去向都记得清清楚楚。
墨苏指尖摩挲着杯沿,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咯噔一下。
他想起父亲墨仲言当年的遭遇——弹劾闽浙总督时,就是因为家仆被买通,连夜偷了奏疏底稿,才让对方提前布防,反咬一口说墨家通敌。
自那时起,他对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带着十二分的警惕。
“小安,刚才让你整理的宋版《论语》,可弄好了?”墨苏呷了口茶,声音平淡。
小安猛地回过神,手不自觉攥紧了托盘:“啊……快、快好了,就剩最后两册没包书皮。
”他说话时眼神躲闪,指尖沾着的浆糊蹭到了袖口,那处布料颜色略深——不是浆糊,倒像是某种深色墨汁,和他上午整理账本时用的炭墨色泽相似。
墨苏没再追问,只点了点头:“仔细些,别弄坏了。
”
等小安转身回前院,墨苏立刻起身,走到书架前。
他抽出那本《礼记注疏》,指尖摸过封面夹层——缝线完好,没有被动过的痕迹。
但他还是从袖中摸出片极薄的蝉翼纱,轻轻塞在书页之间,纱角露出一点点,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是他从徐渭那学的“无痕标记”,只要有人动过书,纱片就会移位。
【三饵试心:蛛丝马迹现破绽】
接下来三天,墨苏布下了“三饵”,就等小安上钩。
第一饵,是“李编修索贿记录”。
他故意将张伪造的纸条夹在账本里,上面写着“李编修收盐商纹银五十两,承诺在《图书集成》中为其立传”,纸条边缘故意撕得毛糙,像是不小心掉落的。
当天傍晚,小安按惯例去巷口买桂花糕,往常只需一刻钟,那天却去了半个时辰。
墨苏让暗线跟着,回来报说小安绕路去了三条街外的“老张家蜜饯铺”,在铺子里待了盏茶功夫,出来时手里多了个油纸包,里面不是蜜饯,倒像是封信。
那蜜饯铺墨苏早查过,铺主张老跟陈梦雷的远房表亲是拜把子兄弟,明着卖蜜饯,实则是三爷党在外围的联络点。
第二饵,是“假消息试探”。
次日上午,墨苏在整理书时,故意跟小安闲聊:“听说最近四爷党要查户部的账,好多官员都慌了,不知道会不会查到咱们这。
”他说这话时,盯着小安的脸——孩子眼神骤亮,手指下意识抠着书架的木纹,嘴上却应着:“跟咱们书肆没关系,掌柜的别担心。
”可当天下午,小安去买桂花糕时,提前了半个时辰,且直接去了蜜饯铺,没在巷口的糕饼摊停留。
第三饵,是“蛛丝验手”。
墨苏找了本旧的《山海经》,在书页间夹了根从蚕茧里抽的细蛛丝,丝的一端粘在书脊内侧,另一端系着粒芝麻大小的朱砂丸,只要有人翻开书,蛛丝就会断,朱砂丸会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