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格物之思(1/3)
皇极殿上那场看似突如其来,实则精心引导的风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堂内外荡开层层涟漪。
皇帝对阉党试探的强硬反击,以及对陕西灾情异乎寻常的重视,让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天子。
然而,处于风暴眼中的朱由检却并未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微末喜悦中。
相反,退朝回到乾清宫的他,心情愈发沉重。
梁梦环的跳梁小丑行径不足为惧,真正让他感到紧迫的,是翻阅户部、工部送来的那些关于灾情、财政、军备的奏报时,所触目惊心的现实。
国库空虚,账面上的数字可怜得让人心寒;各地卫所兵备废弛,军械锈蚀,兵额虚耗;河道年久失修,漕运时断时续……这艘名为大明的巨轮,已然是千疮百孔,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艰难漂浮。
仅靠权谋斗争,或许能暂时稳住船舵,但若不能从根本上修补船体,更换动力,倾覆仍是迟早的事。
“科技……生产力……”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划过。
来自后世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能够撬动时代,改变国运的,绝非仅仅是权术,更是实打实的、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生产能力的技术力量。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那个锁着《兴国策要》的檀木匣子上。
那里面,藏着让这个时代瞠目结舌的宝藏。
“是时候了,”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必须给这些超越时代的知识,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处’,一个能够落地生根的土壤。
”
他需要一面旗帜,一个机构,来汇聚这个时代可能存在的、被主流科举体系所排斥的“奇技淫巧”之力。
同时,他也需要一个足够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启动他的“第一桶金”计划——玻璃。
沉吟良久,他再次铺开宣纸,提笔蘸墨。
这一次,他写的不是秘密计划,而是一道即将明发天下的谕旨草稿。
标题为:《设格物院谕》。
他在旨意中写道:“朕绍承大统,夙夜兢兢,唯恐弗克负荷。
尝观三代之治,莫不重实学而黜虚文。
《大学》之道,亦在格物致知。
盖格物者,穷究事物之理;致知者,推极吾心之知也。
今工巧之技,亦蕴含天地至理,岂可因小道而鄙弃之?”
他引经据典,将“格物致知”这一儒家经典概念,与工艺技术巧妙地联系起来,为其正名。
接着,笔锋一转:
“兹命于西苑皇庄之内,特设‘格物院’一所。
访求天下精通匠作、算学、天文、地理乃至泰西诸学之贤才,无论出身,唯才是举。
凡有奇思妙想,能利国利民者,皆可呈报,经核验属实,朕不吝厚赏。
院内一应所需,由内帑支应,各衙门不得掣肘。
”
他刻意强调了“无论出身,唯才是举”和“由内帑支应”,就是为了绕过吏部复杂的铨选程序和户部捉襟见肘的财政,直接由自己掌控这个未来的核心机构。
写下这道旨意,他心中稍定。
但这还不够,格物院是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