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万校曙光——系统性慈善的宏伟蓝图(2/3)
中演练课堂管理、应急处置与跨文化沟通。
最后,是数字化教育包。
系统集成了一整套国内最顶级的课程资源库,从启蒙教育到高中课程,应有尽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时,一个强大的远程教育平台被搭建起来,能够让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通过低延迟量子通信网络,与京沪的顶尖名师实现“面对面”教学。
音频传输采用自适应降噪算法,即使背景传来鸡鸣狗吠,也能清晰分辨老师讲解的每一个字节;触控式学习终端表面覆有抗摔涂层,即便跌落泥地仍可正常运行。
看着眼前这套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凌笑的眼神愈发坚定。
他打开系统界面,没有任何迟疑,再次向“曙光基金会”的账户注入了资金。
“系统调用第七级权限,激活‘星链信托池’中的储备金。
跨境清算通道已通过量子加密验证,资金将以分拆微流形式注入国内合规托管账户,全程符合现行金融监管框架。
”
“转账金额:2000亿华元。
”
数字跳动,一笔足以让任何国家财政部门都为之侧目的巨额资金,悄无声息地流入了基金会的账户。
资金的流向一如既往地公开透明,每一笔支出都将被记录在案,供全球查阅,但其来源,依旧是那个无人能解的谜。
早在公告发布72小时前,系统已向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推送了初步匹配评分与潜在候选点清单。
那些原本教育资源薄弱却治理高效的地方,早已摩拳擦掌,静待天降机遇。
指令下达后的十分钟内,系统已完成全部法律文书生成、媒体通稿撰写与全球发布节点部署。
凌晨三点十七分,凌笑在最终确认页签下电子签名。
那一刻,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
当天,“曙光基金会”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对外公布了“万校计划”。
消息一出,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社会舆论。
就在公告发出的下一秒,首批一千所学校的详细选址信息、建筑标准与招标公告,同步发布在了基金会官网上。
没有任何预热,没有任何延迟,一切都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效率,即刻启动。
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感知型纳米机器人,已经通过物流无人机、邮政包裹和空气循环系统,如同肉眼不可见的尘埃,扩散至全国那上万个被选定的项目点。
它们无声地渗透进土壤,附着在未来的工地上,一个庞大而无形的监控网络在顷刻间构建完成。
地基勘测的深度与密实度是否达标,运抵现场的钢筋水泥是否符合最高标准,施工队的每一个操作流程是否严格遵守规范,项目资金的每一笔拨付是否与工程进度精确匹配……所有的一切,都在纳米机器人的实时监控之下。
虽然纳米群可以实时采集混凝土初凝状态的数据,但精确化学成分仍需提取样本送往移动检测舱。
三分钟后,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标号偏差仅为测量误差,警报自动解除。
海量的数据流以光速汇集,实时回传到“蜗牛号”的指挥中心。
在这里,苏雯已经进入了她的新角色。
她面前展开着一张巨大的全息虚拟屏幕,上面是跳动着无数数据的全国项目进展仪表盘。
资金流动图如奔腾的江河,异常预警提示像夜空中的星辰般不时闪烁。
她的手指在空中轻盈地划过,无数数据窗口随之开合。
“报告先生,0037号校点,位于云贵高原,初步勘测数据显示,承建方提供的混凝土样本标号疑似异常,低于设计标准0.5个百分点。
已指令该区域纳米机器人进行交叉验证,三分钟后出具最终成分分析报告。
”
“西北区域的师资招聘初步接触遇阻,当地平均薪资水平较低,我们的方案吸引力足够,但人才库本身匮乏。
建议启动跨省招聘预案,并对愿意前往该区域的教师额外增发15%的偏远地区补助。
”
苏雯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她能从每秒钟数以万亿计的数据洪流中,精准地提炼出最关键的核心信息,并附上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供凌笑进行最终决策。
在系统、苏雯和纳米机器人的三位一体协作下,这个庞大到足以让任何组织都望而止步的“万校计划”,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冷酷的精确度,稳步推进。
当第一千零一座“曙光小学”的奠基仪式在全国各地同步举行时,晨光刚刚洒落在华北平原的麦田上,西南山区的雾气尚未散尽。
推土机的履带碾过荒草覆盖的土地,扬起第一缕尘烟。
机械臂缓缓放下刻着编号的界碑,金属与泥土碰撞的闷响通过地面传导至远处村民的脚底。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