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万校曙光——系统性慈善的宏伟蓝图(3/3)
个建筑行业陷入短暂的失语——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准、如此迅疾、如此不留情面的推进节奏。
这不是传统的慈善工程,而是一场由数据驱动的社会重构战役。
挖掘机轰鸣响起的那一刻,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女孩扒在工地围栏外,怯生生地望着这片即将变成学校的空地。
她的眼睛清澈明亮,像极了当年蜷缩在福利院角落里的自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一瞬,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
眼前是滚烫的现实,耳边是山呼海啸般的赞誉,而灵魂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回到了那个一切开始的夏天——彼时,他还是个蜷缩在阴影里,心中只装着个人恩怨与生存焦虑的迷茫少年。
何曾想过,自己手中微不足道的力量,竟能撬动整个世界,掀起如此波澜壮阔的浪潮。
“主人,舆情热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峰值。
”苏雯的声音将凌笑从短暂的回忆中唤醒,冷静的数据流如同清泉,注入他沸腾的思绪。
虚拟屏幕上,信息瀑布般刷新。
“史诗级的慈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来自民间与教育界最直白的欢呼。
无数网民自发地将“曙光未来”基金会的标志P到了各种图片上,从历史名画到航天飞船,用一种近乎狂欢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敬意与激动。
切换到另一个界面,是各地方政府的动态。
数十个省市的负责人争先恐后地联系基金会,姿态放得极低,只求“万校计划”能优先考虑他们的辖区。
然而,当他们拿到基金会那份厚达数百页、由系统精密制定的选址标准、建筑规范和财务透明度协议时,热情瞬间被冷静取代。
那是一种混杂着敬畏与压力的复杂情绪——他们渴望这份天降的甘霖,却又对基金会那不近人情、堪比军规的专业标准感到头疼。
这是一个无法塞红包、无法走后门、一切凭数据和标准说话的神秘组织。
最高层面的反应则更为微妙。
教育部多次召开内部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曙光未来基金会。
一方面,他们对这个凭空出现、以雷霆之势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这一世纪难题的“义举”乐见其成,甚至在政策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绿灯。
但另一方面,基金会那深不见底的资金来源、神出鬼没的执行团队和无懈可击的技术壁垒,让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感到了一丝本能的不安与好奇。
数个部门的联合调查组早已成立,却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所有线索都在海外某个复杂的金融节点上戛然而止,查无可查。
这头在阳光下行善的沉默巨兽,其真身究竟隐藏在何等深邃的迷雾之中?
外界的喧嚣与猜测,在此刻的凌笑看来,不过是背景音。
他关掉了那些纷杂的信息,只留下一张覆盖整个神州大地的动态地图。
地图上,代表着“曙光小学”选址确认、开始动工的绿色光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零星几个,迅速蔓延、增多。
它们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被精准地撒向这片土地最贫瘠、最需要灌溉的角落。
每一个光点的亮起,都意味着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破土而出,意味着成千上万孩子的命运轨迹,将因此而改变。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而宁静的成就感。
它不同于献祭某个目标后那种短暂而剧烈的快感,而是一种创造与建设带来的、沉甸甸的踏实。
他仿佛能看到,十年、二十年后,从这些学校里走出的无数身影,将成为这个国家新的栋梁。
“这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方式,一点一滴,但系统而持久。
”苏雯的声音在他身边响起,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汇报,而是带着一丝由衷的赞叹,“主人,您正在创造历史。
”
凌笑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地图西南角一个刚刚由黄色(规划中)变为绿色(已开工)的光点上。
那是全国第一批开工的学校之一,位于一个他从未听过的偏远山村。
系统界面平稳地运行着,庞大的数据流驱动着这场遍布全国的宏大工程,精密得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
或许,是时候去亲眼看一看了。
他想去看看那些图纸上的建筑如何在现实中拔地而起,想去听听工地上机器的轰鸣,想去感受那片土地上人们最真实的期盼。
“苏雯,帮我规划一条路线。
”凌笑轻声说道,手指在地图上那个遥远的光点上轻轻一点,“就去这里。
”
他只想作为一个无名的过客,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亲眼见证自己播下的第一颗种子是如何发芽的。
喜欢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请大家收藏:()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