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朝堂(3/3)
、平衡那个因军功卓着而日渐强盛、尾大不掉的天策府。
让他来和李世民打擂,老头子则高坐钓鱼台,稳享平衡之利。
“啧~老李啊老李,都这时候了,还想着玩这一套呢……”
李建成心中不由失笑,更坚定了自己那个“掀桌子”计划的正确性。
他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反而配合地露出一丝“感激父皇给予机会”的郑重,再次躬身,声音提高了些许,确保能让大殿中每一个竖起耳朵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儿臣遵旨!”
他目光扫过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尤其在李世民那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指节微微用力的手上停留了一瞬,最终朗声开口:
“儿臣要奏的第一件事,乃是儿臣游历天下六载,呕心沥血,将我大唐周边乃至万里之外西域、岭南、辽东之山川地貌、风土人情、部落强弱、物产交通,汇编成册,名曰——《四海图志》!”
他话音微微一顿,任由“四海图志”这四个字在群臣心中激起回响,随即,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第二件事:
“而这第二件事,便是儿臣在归途之中,依据所探情报确认——突厥颉利可汗,已厉兵秣马,正欲趁秋高马肥之际,大举南下,寇我边关!”
轰!
如果说《四海图志》是投入湖中的巨石,那么“突厥南下”的消息,便如同在朝堂上引爆了一颗惊雷!
刹那间,满朝哗然,所有关于太子归来的小心思,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紧急军情冲击得七零八落!
李建成站在大殿中央,感受着这因他而起的震动,心中一片平静。
舞台已经搭好,大戏,正式开场。
此刻,在这因两条重磅消息而陷入巨大震动和嗡嗡议论声的太极殿上,也只有李家父子四人,还能保持着异于常人的镇静。
李渊高坐龙椅,面色沉凝,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唯有微微前倾的身体,暴露了他对后续发展的密切关注。
李建成立于殿中,神色平静,仿佛刚才投下惊雷的不是他本人,正在静静等待朝臣们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
李世民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如鹰,飞速地分析着大哥此举的深层意图。
李元吉则是微微昂着头,带着一丝与有荣焉的得意,看着满殿失态的臣工,只觉得大哥一回来,这朝堂的气势就完全不同了。
而其余所有人,哪怕是一朝宰辅、李渊的心腹重臣裴寂,也是被这接连两个消息给震得有些茫然失措。
《四海图志》是个什么玩意儿!太子殿下离家六年就是去干这个了?
突厥南下?此事兵部昨日才收到边关奏报,但皆语焉不详,远不及太子口中“已确认”、“大举南下”这般肯定和严峻!太子的消息来源,竟比朝廷驿报更为迅捷精准?
这二者结合之下,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在众臣心中瞬间变得无比高大、神秘且深不可测起来。
就在这满殿哗然、人心浮动之际。
李建成再次开口了,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诸位臣公。
”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再次聚焦于他。
“《四海图志》目前还不便公开,孤已呈送父皇御览。
众位臣工若有兴趣自可去找父皇。
”
李建成话音落下,殿内出现了片刻极其诡异的寂静。
一众朝臣初听闻《四海图志》,心中无不掀起惊涛骇浪,都以为太子殿下不声不响地整了个足以青史留名、奠定储君无可动摇地位的大活!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都想听听这囊括四海的图志究竟有何等惊人的内容。
没想到……却是拉了泡大的!
“目前还不便公开,孤已呈送父皇御览。
”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大部分人心中的好奇之火。
不能公开那你还说个蛋?!
这不纯纯吊人胃口吗?!
更让他们内心疯狂吐槽的是后面那句:“众位臣工若有兴趣自可去找父皇。
”
去找父皇?
你们父子俩认定的绝密,谁敢去看?活够了是吧?!
这看似大度的邀请,实则是一道无形的禁令。
谁要是真不知趣地跑去请求观看,岂不是摆明了告诉皇帝:我对太子的动向和您的决策非常好奇,甚至有所质疑?
一时间,许多大臣心中对太子的观感,从最初的震惊和敬畏,悄然滑向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这太子怕不是在外头待得有点不着调”的微妙评判。
只觉得这位归来的太子,行事风格……甚是古怪,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恰恰是李建成想要的效果之一。
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他就是要让这群精似鬼的朝臣们,觉得自己这个太子有点“不着调”!
他甚至可以想象,退朝之后,私下里必定会有这样的议论:
“恐怕连那‘突厥南下’的紧急军情,也是陛下提前告知太子,父子二人联手演的一出戏,特意为其归来造势吧?”
“如此故布疑阵,实非人君沉稳之道啊……”
如此一来,一个行事略显浮夸、甚至有些“没溜儿”的太子,与那个战功赫赫、处事沉稳的秦王李世民,便在群臣心中瞬间形成了一个再鲜明不过的对比。
而这,正是李建成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筛选。
喜欢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请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