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有生之年再见(3/3)
分。
普通麦子要八个月才能收割,这种超级种子只需四个月,一年能收三茬。
这样部队的粮食供给短期内就不用发愁了。
粮食问题解决后。
接下来就是发展大计。
林逸这些天一直埋头研究地图,总算搞清了自己的位置。
眼下是一九四零年,芒种刚过不久。
按照历史走向推断。
再过两年,日军会对晋西北的一二九师展开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他们将采用梯次配置、纵深部署的多层防线,像梳篦一样让部队难以集中。
到那时,就算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也招架不住。
最终被迫化整为零,靠地道战、麻雀战这些打法勉强支撑。
那才是真正的艰难岁月。
相比两年后的困境。
现在正是八路军发展的黄金时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想到这些。
林逸愈发感到时不我待。
有了充足的粮食保障,部队规模就能逐步扩大。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
关于兵工厂的建设,他心中已有初步构想。
眼下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
正琢磨着,赵同匆匆进来报告。
营长,平安县城的眼线传来消息了。
林逸顿时来了精神。
来得正好。
详细说说。
赵同继续道:听说是一批逃难的知识分子,大多带着家眷。
现在平安县城也不太平,鬼子到处抓读书人,他们就想来投奔咱们。
在这山河破碎的年月。
许多地方都沦陷在日寇铁蹄之下。
不少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四处漂泊。
他们不断从大城市逃往小县城。
如今连县城也不安全了。
只能往农村转移。
林逸早就看准这个机会。
特意让特战队在平安县城发展的线人散布消息。
吸引这些有学识的人才。
营长,要不要派人去接应他们?
赵同请示道。
先不急。
林逸略一沉吟,摇了摇头。
今天你陪我去趟平安县城,我要亲自见见这些人。
毕竟是重要的技术人才。
林逸想当面了解他们的底细,同时也排查可能混入的敌特。
另外还有个打算。
正好借此机会侦察平安县城的敌情。
作为附近最大的日军据点。
林逸想提前摸清鬼子的虚实。
听罢这话。
赵同显得颇为担忧。
营长,您亲自去是不是太冒险了?那可是鬼子的老窝。
少废话。
林逸瞪了他一眼。
把魏和尚也叫上。
赵同不敢再多言。
......
当天上午。
三人换上便装悄然离开徐庄村。
七十里外便是平安县城。
策马疾驰半日,城墙已矗立眼前。
此城乃兵家必争之地。
太原、福安、水泉等日寇据点星罗棋布于周遭。
纵然城内只驻有千余敌兵。
却无人敢贸然进犯。
盖因一动此城,四方敌军必蜂拥而至。
非集万众之师不可图之。
偏生李云龙竟阴差阳错破了此局。
后人笑谈平安之战堪称转折。
虽是戏言。
足见当年战况之激烈。
林逸正沉思间。
三人已至城门前。
伪军把守着城门,日军明暗哨遍布城楼。
以三人身手,本可越墙而入。
只为亲眼目睹名城风貌。
林逸方才选择正道。
望着巍峨城楼。
青年嘴角泛起笑意。
有他在此,老李那句怕是要成空谈了。
......
踏入城中。
青石板路延伸向前,灰瓦民居排列如齿。
恍惚间似梦回前朝。
细观街边行人。
林逸眉头渐锁。
较之城外。
百姓更显颓唐。
多是面有菜色,目光涣散。
巷隅时见倒卧乞儿。
路人皆低眉顺目。
偶有窥视亦战战兢兢。
林逸心下了然。
倭寇治下岂有乐土?
必当驱尽东瀛豺狼。
林掌柜到了。
赵同引至茶楼。
为掩身份故称掌柜。
嗯。
林逸迈槛而入,魏和尚与赵同扮作伙计相随。
登楼见线人久候。
此乃赵同所募义士。
因侍亲未能离城。
自愿充作联络。
林...林掌柜,终得相见。
而立之年的线人激动起身。
喜欢亮剑:我的独立崛起路请大家收藏:()亮剑:我的独立崛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