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记办公室的门槛(2/3)
脸。
“李鸣风,”王海山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沉稳,“帝京大学经济学院,今年的选调生?”
“是,王部长。
”李鸣风回答得清晰简洁。
“这份报告,”王海山将擦好的眼镜重新戴上,手指点了点桌上的文件,“是你写的?用了多长时间?”
“是我写的,王部长。
接到张股长交办的任务后,在档案室查阅相关资料,连夜完成的。
”李鸣风如实回答,语气平静,没有邀功,也没有强调辛苦。
“连夜?”王海山的眉毛几不可察地扬了一下,“就凭档案室那些东西?没有找别人帮忙?没有去其他股室要资料?”
“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依据,主要来源于档案室现存的相关档案、任免文件记录以及组织部内部公开的年度报表。
我认为这些原始资料足以支撑起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时间仓促,未来得及向其他股室请教。
”李鸣风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表明了自己工作的独立性,也暗示了报告的基础扎实,并非空中楼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海山沉默了几秒,目光在李鸣风脸上逡巡,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实性。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人才流失接近新招录的四分之一……专业错配严重制约发展潜力……基层沦为跳板……”王海山缓缓念出报告中的几个核心结论,语气听不出喜怒,“结论很尖锐,数据也很……扎眼。
李鸣风同志,你刚来榆林县报到不到三天,就敢下这样的论断?你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吗?知道这份报告如果流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吗?”
这是质问,也是考验。
考验李鸣风的胆识,更考验他的政治智慧。
李鸣风迎向王海山锐利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没有躲闪:“王部长,数据的冰冷在于它的客观性。
我只是依据档案记录进行了整理和初步分析。
这些现象并非凭空臆测,而是有据可查。
至于反响……我认为,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讳疾忌医,只会让小疾拖成沉疴。
董书记关注干部结构优化,我想,这份报告或许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现状参考。
”
他没有直接回答“意味着什么”,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董国云关注的问题上,并且巧妙地强调“参考”而非“定论”,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又给领导留下了回旋和定调的余地,没有显得咄咄逼人。
王海山深深地看了李鸣风一眼,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
他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年轻人,有想法,有闯劲,是好事。
”王海山终于再次开口,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丝,“但官场行事,光有锐气还不够,更要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分寸。
这份报告……董书记那里,我会递上去。
”
李鸣风心中一动,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恭敬聆听的姿态。
“不过,”王海山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格外深沉,“李鸣风,你要记住。
今天这份报告,是你作为组织部干部股的新同志,在张为民同志的安排下,完成的一份工作汇报。
明白吗?”
这句话,重若千钧!它清晰地划定了界限:报告是你的工作成果,但更是组织安排下的产物。
功劳是你的,但更是股长张为民的,是组织部的!它提醒李鸣风,不要有任何越级上报、个人冒进的想法。
这是在保护他,也是在敲打他,更是在强调组织程序和纪律!
李鸣风心中雪亮。
王海山这是在给他上踏入官场的第一课:位置和程序!他立刻站起身,微微躬身,语气无比郑重:“我明白,王部长。
感谢您的教导。
这份报告是在张股长的安排下完成的,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
这个表态,清晰、干脆、到位。
王海山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满意神色,点了点头:“嗯。
你先回去吧。
踏实工作,多看多学,少说多想。
”
“是,王部长。
”李鸣风再次应声,然后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