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市委之行(3/3)
存在的难点和风险点。
“周部长,我们组织部王海山同志正在牵头细化方案,很快会报常委会审议。
”董国云应对得体。
“嗯,方案要实,措施要细。
”周明华点点头,目光再次转向李鸣风,“小李同志作为计划最初的‘吹哨人’,又身处执行枢纽位置,有什么具体想法?”
这显然是对李鸣风能力和思考深度的直接考验。
李鸣风早有准备,沉稳回答:“周部长,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双向赋能’机制。
一方面,组织赋能,确保下派干部有平台、有支持、有导师、有清晰的成长路径评估;另一方面,干部自身要主动融入,将专业知识和新视角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层赋能。
组织部需要建立动态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调整优化,确保‘墩苗’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个人成长与基层加强的双赢。
”
他的回答没有空话套话,抓住了“赋能”这个核心,强调了组织保障和干部主动性的结合,并提出了“动态评估”的务实建议,显示出扎实的思考。
周明华镜片后的目光闪动了一下,微微颔首:“‘双向赋能’,‘动态评估’,想法不错。
国云书记,你们这位小李秘书,思路很清晰。
”她难得地表示了一丝赞许,但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严肃,“但是,国云书记,干部工作,尤其是涉及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敏感度极高。
政策执行务必公平、公正、透明!要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的是整个干部队伍的士气和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这一点,你们榆林县委,尤其是你董国云同志,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
周明华的话语重心长,既是提醒,也是告诫。
她作为掌管全市干部工作的组织部长,深知这项改革的风险。
她的支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出乱子,更不能出现用人不公的丑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周部长放心!榆林县委一定严格执行干部政策,确保公平公正,把‘墩苗’计划打造成培养干部的样板工程!”董国云郑重表态。
离开市委组织部大楼,坐进返回榆林的轿车。
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洒在董国云和李鸣风的脸上。
董国云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片刻,才缓缓开口:“鸣风啊,今天这趟市委之行,感觉如何?”
李鸣风沉思了一下,谨慎回答:“赵书记高屋建瓴,对我们工作的方向给予了肯定。
周部长严谨细致,对执行层面的要求非常高。
”
“嗯。
”董国云应了一声,睁开眼睛,目光深邃,“赵书记的肯定,是尚方宝剑。
周部长的要求,是紧箍咒。
这把剑,我们要用好,劈开榆林的困局。
这个咒,我们也要时刻戴着,提醒自己行稳致远。
”
他顿了顿,看向李鸣风,眼神带着深意:“你今天的表现,不错。
在赵书记和周部长面前,不卑不亢,言之有物。
尤其是对周部长那个问题的回答,抓住了关键。
记住,‘双向赋能’、‘动态评估’,这八个字,要落到实处!这不仅是对‘墩苗’计划的要求,也是你作为秘书,协助我推动工作的基本方法论。
”
“是,董书记!我记住了!”李鸣风心中凛然,知道董国云这是在给他定调子,也是在传授经验。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飞驰。
李鸣风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心中思绪翻涌。
市委之行,让他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更高层级的权力结构和运作逻辑。
赵建国的格局与支持,周明华的严谨与告诫,都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同时,他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董国云肩上的压力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榆林的棋局,因为市委的背书,增添了新的变数。
而属于他李鸣风的舞台,也随着这次市委之行,悄然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加风云激荡。
他需要将“尚方宝剑”的威力,转化为破解榆林困局的锐利锋芒,同时也要时刻谨记“紧箍咒”的存在,在权力的钢丝上,走出最稳健的步伐。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重生之问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