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团结就是力量(第三部分)(3/3)
于自由意识的显化,内部怎么设定都不为过。
角色
在这些虚拟亚空间体系内,意识体把自身的意识焦点投射进去,创建与演绎各种故事。
通过扮演故事内的角色,利用戏剧冲突让自己看清与理解自己当下真实的认知状态,达成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并通过参与虚拟亚空间内的公共平台,遭遇不同的意识形态,完成彼此的互动交流。
通过体验与观察不同意识形态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路径,在互动中认知到本源意识里其它意识面向上的不同意识形态。
不管自己是否认可其它的意识形态,它们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
不理解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经历,不认同是因为匮乏了解。
没有一种扭曲是没有道理的。
理解其它的意识面向的基础本质,并理解其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可能的扭曲,是让自我智慧无漏丰满的必要途径。
没有对错,只有理解。
可以不认同,但不用去批判。
每一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苦难中挣扎着,挣扎的时候其姿态其实都很难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个复杂的多重虚拟空间体系内,第一层虚拟亚空间即虚拟本源中担当自我角色的是自身的本体意识。
而从第二层开始,往后的各层树状次级与次次级虚拟亚空间内扮演“我”的意识投射角色则是自我意识的各阶分身,包括:本我、高我、小我。
每层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的虚拟角色管上一级角色叫“更大的自我”或“更大的角色我”。
而上层看下层则觉知为自我意识的意识(光)束、意识焦点、意识片段体,或某人格面向、人格片段。
同一个次级意识单位可以同时扮演多个意识面向,形成同时存在的多个角色,犹如拧乱的魔方——六个面,每个面上又各自五颜六色。
不同的组合方式看似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其实源于一体的诸多变化。
每一层虚拟亚空间中的自我角色都拥有着自我独立意识。
它们本自一体,又各自为政。
它们在每一层中都会依据自我的喜好,给自己挑选一个符合自我当下意识水平的角色形象与网络名称,这外型与名称可以依据自我的兴趣随时幻化更换。
不管是超我、本我、高我、小我的意识本体,它们是从来不会、也不能离开真实本源意识能量流的。
但它们的意识投射法化身却都是在虚拟亚空间体系里参与轮转,法化身不可能进入到实体本源中。
就好像你无法一头扎到电脑屏幕里,虽然你可以通过VR技术仿佛亲身经历虚拟现实,并形成感同身受的类真实体验;而你虚拟现实中的那个角色不管你怎么认知它就是我,也无法跳出屏幕,从模拟系统里侵入到真实里来。
初心
通过平静的观察,进而察觉并知晓到其它本源意识碎片在不同面向上的不同表达方式;借由虚拟接触,安全地感知到不同意识体的意识内核;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彼此互动,相互深刻地认知到意识的多元性,了解并尝试认知与理解其它意识面向。
通过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参与交流与互动,通过经历来累积与汇总生命的经验,慢慢地寻觅与补足自我意识内尚且缺失的本源意识拼图,找到其它面向上的意识碎片。
让自我意识内不同面向上相互对立的认知得以借此融会贯通,形成一体无缺的自性智慧,即所谓的意识完形。
在达成意识完形的过程中,借由一系列众多环节上的混沌,期待诱发某一非理性的突变,触发偶然中的必然,获取到逻辑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
本源是本自具足的,是完美无缺的,但不可满,所以本源意识需要不断地形成破立的代谢,让自身始终富有活力,让自身的熵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的、可控的量度中。
本源意识需要自我拓展,但却无法靠已有的逻辑去找到有为的方向,所以它学会了利用无为的自然而然,让随机性的混沌与自由意识帮助自己找到没有方向的发展方向。
完形并非完形,圆满绝非圆满,终点即起点。
只有保持能量与意识的持续流转,才不会僵化甚至枯朽在固化的成见中,让自我认知给自己打造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
这就是破立的无尽循环。
这就是经历生命、来做各种角色扮演的意义与目的。
很多人问的初心,就在这几行文字中。
喜欢虚空法界,细雨着请大家收藏:()虚空法界,细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