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流民营里闻凶信(1/3)
灵武城的西北角,连绵的帐篷像褪色的补丁缀在黄土地上。
深秋的寒风卷着沙砾掠过帆布,发出呜呜的声响,将帐篷里孩童的哭声与老人的咳嗽撕扯得支离破碎。
李倓踩着没过脚踝的枯草走进营区时,靴底沾满了凝结的霜花——这是今日抵达的第三批流民,从洛阳方向逃来,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得能看见嶙峋的骨节。
“殿下,这是今日的流民籍草册。
”负责登记的小吏捧着麻布账本迎上来,指尖冻得发紫,“已登记三百一十七人,其中老弱占了半数,还有十七个带伤的,都是被燕军刀箭所伤。
”
李倓接过账本,粗粝的麻纸边缘割得指腹发疼。
他正翻到“籍贯”一栏,忽然听见帐篷深处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夹杂着“将军饶命”的哀号。
拨开围拢的人群,只见一个穿补丁短褐的老者正蜷缩在地上,双手死死抓着一个染血的布包,几个维持秩序的士兵正试图将他扶起。
“老人家,何事如此悲痛?”李倓示意士兵退下,蹲下身时闻到老者身上浓重的血腥与腐臭。
老者抬起布满皱纹的脸,浑浊的眼睛里淌着泪,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殿下……殿下可知洛阳城已成炼狱?安禄山那贼子疯了!”
这句话像石子投进静水,周围的流民瞬间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老者,有惊惧,有愤懑,还有藏不住的悲痛。
李倓心中一动,示意小吏取来炭笔与空白竹简:“老人家慢慢说,凡你所见所闻,都可记下来,朝廷若能收复洛阳,必为冤魂昭雪。
”
老者的哭声渐渐平复,断断续续道出原委。
他原是洛阳宫苑的杂役,半月前亲眼见安禄山在紫宸殿设宴时,因不满亲信崔乾佑劝诫“善待宗室”,竟亲手用金杖将人打死在殿上。
“那金杖有碗口粗啊!”老者比划着,声音发颤,“崔将军脑浆溅了一地,安禄山还骂骂咧咧,说谁再敢多嘴,就剜了谁的眼睛!”
“崔乾佑是安庆绪的授业恩师。
”人群中突然有人插话,是个穿青色儒衫的中年书生,虽满面尘灰,却仍难掩斯文,“我原是洛阳府的文书,亲眼目睹安庆绪连夜跪于宫门外求情,安禄山非但不见,还令侍卫以鞭子将其打走。
那夜安庆绪在营里哭了整整一宿,哭声连宫外都听得见。
”
李倓握着炭笔的手顿了顿,在竹简上快速刻下“崔乾佑死,庆绪夜哭”八字。
他想起李泌昨日提及安禄山“目昏不见物”,如今看来传闻非虚——书生补充说,近来安禄山眼疾愈发严重,已全然不能视物,脾气也变得愈发暴戾,身边侍从稍有不慎便会遭杖杀,殿内常能看见血迹未干的刑具。
“燕军内部早已分作两派。
”书生压低声音,警惕地环顾四周,“一派乃安禄山起事的旧部,另一派则是安庆绪的亲信,两拨人常因粮草分配起争执。
前几日更甚,安庆绪的部将想调粮去守虎牢关,安禄山却要把粮运去范阳给他儿子安庆恩,两拨人在营外动了手,杀了十几个弟兄。
”
李倓的炭笔在竹简上划出深深的刻痕,“粮草之争”“派系相残”几个字格外醒目。
他忽然想起康拂毗延的商队曾带回消息,说燕军内部近期调动频繁,当时只当是寻常布防,如今想来竟是内斗的征兆。
正待追问细节,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个流民抬着一个昏迷的少年奔过来,少年的腿上缠着渗血的破布,显然是旧伤复发。
“殿下,这孩子是从荥阳逃来的,说燕军正在烧杀抢掠,连水井都填了。
”抬人的流民哭道,“他爹娘都死在乱刀之下,就剩他一个了!”
李倓立刻让人去请军医,自己则继续与老者和书生攀谈。
不知不觉间,竹简上已刻满密密麻麻的字迹:安禄山疽疾发作,深居宫闱不见人;严庄遭捶挞,怀恨在心;安庆绪与李猪儿过从甚密;洛阳粮库仅余三月之粮……这些碎片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