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做了,东墙第三段,和图纸对得上。
”
“赵老师说明天就申请试掘。
”
“只要村长点头,后天就能动工。
”
王二狗听完,脸黑了:“他们真要挖?”
“不是挖。
”罗令收起手机,“是找东西。
他们要的不是碑,是地下的。
”
王二狗愣了:“那咱这……”
“先别声张。
”罗令拍了拍他肩膀,“你继续守夜,换班时间不变。
”
他进教室,把陶片放在讲台上,打开台灯。
灯光下,符号的纹路更清晰了。
他拿出石碑残角的拓片,摆在一起比对。
笔顺一致,转折角度相同,连刻痕的深浅都吻合。
这不是巧合,是同一套符号体系。
他需要确认这东西属于什么年代,什么用途。
上课铃响前,赵晓曼来了。
她一眼就看到讲台上的陶片,脚步停了下。
“你从哪儿拿的?”她走过来,没碰,只低头看。
“破庙地下。
”罗令说,“昨晚。
”
赵晓曼抬头看他,眼神没质疑,只有认真。
“你信它是真的?”
“我信它有用。
”他说。
她没再问,转身去办公室拿了一叠卡片。
是她上课用的甲骨文教学卡,背面印着常见字形和释义。
她一张张翻,一张张比对。
“这个。
”她指着陶片左上角一个带火纹的符号,“像‘祭’。
”
罗令点头:“我也这么想。
”
“这个像鸟头的,可能是‘神使’或‘信’。
”她又翻卡片,“但笔画更古,转折更硬,不像商周的甲骨文。
”
“越地。
”罗令说,“春秋晚期,越国一带的祭祀刻符。
和绍兴徐国铜器铭文有共性。
”
赵晓曼抬头:“你梦里见过?”
他没答,只说:“你有没有地方志的附录?越地异文图谱。
”
她愣了下,随即反应过来,快步回办公室,翻出一份复印件。
纸边发黄,是早年从县档案馆复印的,标题写着《会稽山越人遗文辑录》。
她一页页翻,手指停在某一页。
“是这个。
”她把复印件推过来。
图谱上,一个符号和陶片上的火纹几乎一模一样,旁边标注:“祭天通神,岁祈之辞。
”
“古越国祭祀语。
”她说,“不是民间刻痕,是仪式用语。
这种符号,一般出现在祭器或地宫标记上。
”
罗令盯着那页纸,没说话。
赵晓曼抬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要找的,不是文物。
”他说,“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