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着“支援”、“锻炼”背后的深意。
东北,不仅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更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敌特分子的破坏,目标很可能就是这里的工厂、铁路和能源设施。
这里的斗争,或许不像上海那样隐藏在弄堂深处,而是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自己这个来自南方大都市的片警,能否适应这里的环境?能否胜任即将面临的挑战?
他看着车厢里形形色色的人,试图从他们身上读懂这片土地。
那位东北大嫂的坚韧,那些退伍军人的沉默,那个南方干部的不适……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汇聚成这片黑土地上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几天后,列车终于喘着粗气,缓缓驶入了此行终点——东北某重工业城市的火车站。
站台远比上海北站显得简陋和粗犷,高大的穹顶下,回荡着更加硬朗的东北口音广播。
空气中除了煤烟味,还夹杂着一股钢铁和机油特有的气息。
李振邦提着简单的行李走下火车,一股凛冽的寒风立刻扑面而来,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才是初秋,寒意已然刺骨。
他按照调令指示,找到了设在车站出口处的“专项工作接待处”。
一个穿着厚棉警服、脸膛红扑扑的东北中年民警,核对了他的介绍信和证件,热情地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嗓门洪亮:“上海来的李振邦同志?欢迎欢迎!一路辛苦啦!我叫王大山,局里派我来接你!走,先上车,这旮沓贼拉冷!”
王大山开来的是一辆美式旧吉普,车身上满是泥点。
车子驶出车站,穿行在城市的街道上。
这里的建筑风格与上海迥异,多是俄式或日式风格的楼房,厚重结实。
街道宽阔,但行人神色匆匆,脸上带着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巨大的工厂烟囱林立,冒着滚滚浓烟,墙上刷着“加紧生产,支援前线”、“提高警惕,保卫工厂”的巨幅标语。
一种热火朝天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