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谁采购的原材料?谁负责的锻造和热处理?谁进行的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第三,重点排查有机会接触这根齿轮,并且具备相关技术知识,能判断出如何做手脚能导致特定位置断裂的人员。
”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第三点,这需要非常专业的材料学和机械知识,不是普通工人能做到的。
我们应该把调查重点放在机修车间的技术人员、质检员,以及……了解这条生产线关键节点的工程师身上。
”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指向明确,尤其是将嫌疑范围锁定在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人群,这让在场的一些老保卫干部暗自点头。
高副局长当即拍板:“就按这个思路来!老郭,你负责总协调,技术鉴定和内部排查同步进行!李振邦,你重点配合,发挥你的长处,梳理人员关系和作案可能性!”
一场围绕二号轧钢线事故的深入调查迅速展开。
李振邦再次扎进了更具体、更庞杂的资料堆里。
这一次,不仅仅是人事档案,还包括设备维修记录、备件采购清单、原材料入库检验单、甚至车间交接班日志。
他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与那根断裂齿轮相关的所有蛛丝马迹。
他发现,这套齿轮的原材料采购于三个月前,供应商是本地一家老牌钢厂,质量口碑尚可。
锻造和热处理都在本厂机修车间完成,负责人是八级老师傅赵德柱,成分好,技术过硬,是厂里的老劳模。
安装调试则由技术科的刘工程师(就是那位留日归来的工程师)主导完成。
表面上看,各个环节似乎都没有明显问题。
但李振邦没有放弃,他采用了交叉比对和异常点分析的方法。
他将近期所有与二号轧钢线相关的维修记录、备件更换记录都调出来,寻找规律和异常。
几天几夜的废寝忘食,眼睛熬得通红,终于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断裂齿轮安装前三天,机修车间的夜间值班记录上,有一个模糊的记载:“二号轧线备用齿轮组进行例行清洁保养,操作员:王。
”这个“王”是谁?记录过于简略,没有全名,没有具体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立刻将这个发现报告给老郭。
老郭马上派人去机修车间核查。
车间主任翻遍了派工单和考勤记录,却找不到那晚有姓王的工人被安排进行齿轮保养工作。
那天晚上的值班工人里,确实有一个姓王的,叫王茂才,就是那个技术好但脾气火爆、社会关系复杂的八级钳工。
但他本人坚决否认当晚曾对齿轮组进行过任何操作,声称自己一直在检修另一台机床。
王茂才的嫌疑陡然上升!
他有技术能力,有机会接触齿轮,而且值班记录上的异常指向了他。
保卫科立刻对王茂才进行了隔离审查。
然而,王茂才态度强硬,一口咬定记录有误,自己是清白的,甚至情绪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