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轧钢线上的暗影(3/3)
动地拍桌子,指责保卫科冤枉好人。
审讯陷入了僵局。
没有直接证据,仅凭一份模糊的值班记录,无法给王茂才定罪。
而且,如果他不是真凶,那么这份记录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破坏者留下的烟雾弹。
就在调查陷入困境时,技术科的鉴定报告出来了。
结论令人震惊:齿轮断裂确系人为造成!有人在齿轮热处理后,使用了一种极其隐蔽的局部急冷技术(疑似用液氮或类似低温物质点对点喷射),在齿轮内部关键受力点制造了微小的脆性裂纹。
这种裂纹在初期常规检测中难以发现,但在设备高速高负荷运转下会迅速扩展,最终导致突然断裂!
这是高技术的精准破坏!
作案者的技术水平,远超普通工人,甚至可能不在老师傅赵德柱之下。
嫌疑的目光,不得不再次投向那个最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人——留日归来的刘工程师。
李振邦重新调阅了刘工程师的所有档案,并结合事故前后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他发现,刘工程师在事故发生后表现异常“积极”,主动参与故障分析,多次提出技术上的“可能性”,但某些分析方向,细细推敲,似乎有意在将调查引向材料质量或常规磨损,淡化人为破坏的可能。
而且,李振邦在梳理刘工程师的社会关系时,发现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他有一个表弟,解放前去了香港,据说从事国际贸易。
而近期,厂里曾有过一些关于刘工程师收到海外来信的模糊传言。
动机、能力、时机、异常行为……线索似乎开始向刘工程师汇聚。
然而,就在李振邦和老郭准备对刘工程师采取进一步措施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
机修车间那个负责原材料初检的年轻质检员小孙,在一天夜里下班后,没有回集体宿舍,失踪了!
小孙是齿轮原材料入库检验的直接经手人之一。
他的突然失踪,让本就扑朔迷离的案件更加复杂。
他是畏罪潜逃?还是发现了什么秘密被人灭口?抑或只是巧合?
高副局长下令:一方面,立即组织力量搜寻失踪的质检员小孙;另一方面,加强对刘工程师的暗中监控,同时不能放松对王茂才的审查压力。
李振邦站在保卫科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飘起的零星雪花。
轧钢线的事故、失踪的质检员、技术高超而背景复杂的工程师、脾气火爆的钳工……这一切如同乱麻,缠绕在一起。
他感觉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暗处注视着这一切,甚至可能就在他们身边。
这片北国的钢铁森林,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深邃和危险。
冰冷的齿轮背后,隐藏的是更加冰冷的人心与算计。
他知道,这场较量,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意志和智慧的终极考验。
他必须更加小心,更加敏锐,才能在这错综复杂的迷局中,找到那条通往真相的裂缝。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沪上警事: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