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无声的较量(1/3)
脚踝的扭伤让李振邦在林业站的小木屋里困了足足五天。
这五天,窗外是呼啸的风雪,屋内是跳动的炉火和难熬的寂静。
站长依旧沉默,只是每天会多扔给他几块干粮,偶尔用生硬的汉语提醒他换药——用的是不知名的草药捣成的糊状物,气味刺鼻,但消肿镇痛的效果却出奇的好。
李振邦没有浪费这被迫的“休整”时间。
他躺在板铺上,脑海中反复推演着跟踪张金宝那天的每一个细节:河湾的地形、木屋的位置、接货人的模糊身影、张金宝离去的时间方向……他将这些信息与之前观察到的屯内其他可疑点(马寡妇家的夜访、会计频繁的外出)进行交叉比对,试图找出潜在的联系。
他越发确信,张金宝是这条“交通线”上的关键一环,但绝非终点。
那个河湾木屋很可能只是一个中间站,货物(情报或违禁品)最终流向哪里?是几十里外的区里?还是直接跨越国境?那两个接货人,是单纯的走私贩子,还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敌特分子?
同时,他也仔细回味着与“老猎人”那次默契的“偶遇”。
对方的老练和机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信任是奢侈品,但又是必需品。
他必须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将河湾木屋的发现传递给“老猎人”,并寻求下一步的指示。
脚伤稍有好转,能勉强拄着根木棍行走时,李振邦便迫不及待地重新开始了“工作”。
他不能表现出对脚伤恢复得过快,也不能显得对特定事物过于关注。
他依旧扮演着那个对山林充满好奇又有些笨拙的技术员,只是活动的范围更局限于屯子附近。
他再次来到了合作社,用冯局长提供的少量经费,购买了那个特定牌子的烟丝,并像往常一样,在约定的时间,慢悠悠地踱到屯子西头那棵老榆树下,靠着树干,假装休息,目光却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寒风卷着雪沫,抽打在脸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周围除了风雪声,空无一人。
就在李振邦以为这次又要落空时,他的脚尖无意中踢到了树根处的一个小雪堆。
雪堆散开,下面似乎露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颜色。
他心中一动,用木棍小心翼翼地拨开积雪。
下面埋着一小块用油纸包裹着的、扁平的石头。
油纸很新,显然是刚埋下不久。
他迅速将石头捡起,藏入袖中,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返回了林业站。
回到冰冷的木屋,关好门,他才迫不及待地打开油纸包。
里面除了那块普通的石头,还有一张折叠得很小的纸条。
纸条上没有文字,只用炭笔画着一幅极其简易的示意图:一条波浪线代表河流,一个圆圈代表河湾,旁边画了一个叉号。
然后在叉号与屯子之间,画了两条平行的短线。
李振邦盯着这张图,心脏加速跳动。
“老猎人”显然已经知道了河湾木屋的存在!那个叉号代表危险或确认点。
而两条平行短线……是指道路?还是代表……需要两个人配合?或者是指两次行动?
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充满了默契,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李振邦无法完全解读“老猎人”的全部意图,但他明白两点:一是“老猎人”认可了他的发现;二是接下来可能需要某种形式的配合行动。
如何配合?什么时候行动?目标是什么?这些关键信息,纸条上没有透露分毫。
他只能继续等待,并做好随时行动的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李振邦的观察更加具有针对性。
他重点留意张金宝的动向,以及屯子里任何可能与“两条线”相关的异常。
他发现,张金宝自从上次回来后,似乎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