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发现后直接提走,没有耽误事情,但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林别没有向孙莉抱怨,也没有去找赵志明对质。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任何激烈的反应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他选择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将每项工作都做到无懈可击,让赵志明找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把柄。
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破局。
一味防守并非长久之计。
他需要找到一个机会,一个既能展现自身价值,又能巧妙化解这种无形压力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了。
省委要组织召开一次全省范围内的经济工作座谈会,旨在贯彻落实常委会精神,推动各地直面问题、狠抓落实。
会议的筹备工作由办公厅牵头,综合一处具体负责,赵志明是主要的协调人之一。
这次会议规格高,涉及面广,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会议材料的准备,更是重中之重。
需要汇总各地市、各厅局的情况,形成高质量的会议参考材料,还要准备书记的主旨讲话稿(初稿)。
赵志明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也感到压力巨大。
尤其是在起草书记讲话稿初稿时,他连续熬了几个晚上,写出的稿子却被孙莉打了回来,认为“未能充分体现常委会的问题导向精神,对策建议过于空泛”。
赵志明急得嘴角起泡,却又无可奈何。
这天下午,林别在给孙莉送文件时,听到孙莉正在电话里对赵志明说:“……赵处长,稿子的思路必须调整,书记要的是能戳到痛处、能指导实战的东西,不是这种穿靴戴帽的官样文章!时间不多了,你们处里要抓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放下电话,孙莉揉了揉眉心,显然也对进度感到焦虑。
林别心中一动。
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或许来了。
他并没有立刻毛遂自荐,那会显得过于急切和不懂规矩。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利用工作间隙,开始默默构思。
他回顾了陈国光在常委会上的发言,结合这半年来阅读的大量文件信息和调研报告,以及前世对经济工作的深刻理解,在脑海中逐步勾勒出一篇讲话稿的框架:首先要点明当前全省经济发展中几个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点(数据要具体,案例要鲜活);然后要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思想层面、体制机制层面);最后要提出几条具有突破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要具体到责任部门,有时限要求)。
他甚至在心里打好了腹稿,几个关键的提法和论述已然成型。
但他依然按兵不动,他在等待一个最合适的契机。
第二天,赵志明顶着黑眼圈,拿着一份修改后的稿子来找孙莉。
孙莉看完,眉头皱得更紧了:“赵处长,这……比上一稿是好点,但还是隔靴搔痒啊!你看这里,关于开发区低效用地的问题,还是泛泛而谈,没有触及产权不清、退出机制不畅的核心矛盾!还有这里,提到科技创新,还是老一套的加大投入,怎么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怎么打通产学研的堵点?都没有!”
赵志明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孙秘书,这……时间太紧,下面的材料支撑也不够……”
孙莉叹了口气,她也知道任务艰巨,但要求不能降低。
她目光扫过外间,看到了正在低头工作的林别,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她知道林别平时看东西很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