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系统的雏形(1/3)
清汤老人那句“火候未到”,如同初秋的第一滴冷露,悄无声息地坠入我心田,将夏日里那股被陆俊的“谢仪”催生出的燥热虚火,浇熄了大半。
接连数日,我都有些神思恍惚,守着店时,目光总不由自主地飘向门外,仿佛那灰布衫的身影随时会再次出现,给予我更严厉的训诫。
那口汤锅,我伺候得比以往更加精心,火候把控得恰到好处,撇浮沫时也拿出了十二分的耐心,仿佛想借此弥补些什么,证明些什么。
然而,人的心思一旦被撬开了一道缝隙,见到了些许超乎寻常的光景,再想完全退回到蒙昧无知的状态,已是千难万难。
对那本蓝色笔记,我确实生出了几分敬畏,不敢再轻易将其视为纯粹的牟利工具,但那份源于数学系出身、对“规律”近乎本能的探究欲,却如同石缝下的草籽,虽被巨石压制,却仍在黑暗中顽强地寻求着生长的方向。
时序悄然流转,暑气渐消,早晚的风里已带上了明显的凉意。
大学城迎来了新学期的喧嚣,街上重新变得人头攒动,我的小店也恢复了些许生气。
只是我的心境,却与这热闹格格不入,像是隔着一层透明的薄膜,冷眼旁观。
秋夜孤灯下的叩问
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夜,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我并未立刻打烊。
窗外月色清冷,如水银泻地,将店堂映照得半明半暗。
我独自坐在柜台后,没有开灯,任由月光勾勒出桌椅和选菜柜沉默的轮廓。
那本蓝色笔记,就摊开在我面前,纸页在月色下泛着幽白的光。
陆俊的成功与厚酬,张姐的焦虑与我的沉默,清汤老人的洞察与警语,小夏那精准得可怕的“周三套餐”……一桩桩,一件件,如同走马灯般在我脑海中轮转。
它们彼此孤立,却又似乎被某种无形的丝线串联着。
“难道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我对着空寂的小店,发出无声的叩问。
数学训练告诉我,小概率事件的连续发生,其背后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或机制。
我所记录的这些,绝非简单的“习惯”或“偶然”所能完全解释。
它们更像是……某种更深层秩序在表象世界投下的、扭曲而模糊的倒影。
清汤老人随身携带的《周易》,像一把钥匙,忽然在我心中亮了一下。
《周易》……观物取象,推天道以明人事……难道,古人早已洞悉了这种万物关联的奥秘?而我无意中记录的这些食材组合、食客状态,是否也暗合了某种古老的、“象”与“卦”的对应关系?
这个念头一起,便再也无法遏制。
一股混合着敬畏、好奇与不甘沉寂的冲动,促使我猛地站起身,走到门口,将卷帘门拉下大半,只留一缝透气。
然后,我回到柜台,拧亮了那盏昏黄的台灯。
光芒驱散了月色,将我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悠长而扭曲。
《周易译注》与灵感的火花
我从床板下翻出了那本跟随我许久、却一直被我束之高阁的《周易译注》。
书页泛黄,散发着陈年纸墨特有的气味。
我拂去封面上的薄尘,就着灯光,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艰深古奥的文字扑面而来。
我强迫自己沉下心来,不再像以往那样望而生畏,而是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
我不求甚解,只求“取象”。
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刚健,为马,为首……其性至阳至刚。
坤为地,为母,为顺承,为牛,为腹……其性至阴至柔。
震为雷,为动,为龙,为足……
巽为风,为入,为鸡,为股……
坎为水,为陷,为豕,为耳……
离为火,为丽,为雉,为目……
艮为山,为止,为狗,为手……
兑为泽,为说,为羊,为口……
我将八卦的基本卦象、属性、对应物事,一一抄录在草稿纸上。
然后,我的目光重新投向了那本蓝色笔记。
肥牛卷,色泽鲜红,质地紧实,充满力量感,食之令人精力充沛……这难道不暗合“乾”金之象?刚健,主动力。
土豆,敦厚朴实,埋首土中,富含淀粉,能饱腹安人……这岂不是“坤”土之性?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