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系统的雏形(2/3)
主承载。
粉丝,细长柔韧,遇汤则软,顺滑易入口……恍如“巽”木之态?顺入,主渗透。
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生机勃勃,向上生长……带有“震”木之意?萌动,主生发。
丸类,鱼丸、肉丸,圆融包裹,内藏滋味……似有“艮”山之形?静止,主包容。
鸭血、猪血,色暗红,质滑嫩,与“水”、“血”相关……隐约指向“坎”水之性?险陷,主润下。
辣椒、红油,色泽火热,口感刺激,食之令人面红耳赤……分明是“离”火之征?明丽,主躁动。
海带、紫菜,生于泽海,味道咸鲜……恰似“兑”泽之属?悦口,主言说。
我越是对照,越是心惊!这并非一一对应的死板关系,而是一种气韵上、属性上的模糊关联,一种“象”的引申与比拟!我那杂乱无章的记录,此刻在这古老的八卦体系映照下,仿佛突然被赋予了某种内在的逻辑和秩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困局与求索:走向更深的书海
然而,兴奋过后,更深的迷茫随之而来。
仅凭《周易》一家之言,这些对应显得单薄而主观。
我如何确定菠菜的“震”性就强于油麦菜?麻辣汤的“离火”与“兑泽”究竟孰轻孰重?清汤老人“火候未到”的评语,此刻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缺乏的是支撑这框架的、更为广博深厚的学识根基。
接下来的日子,我像着了魔。
守店的空闲,我反复比对笔记,试图找出更多佐证;打烊后的深夜,我则一头扎进了市图书馆那散发着霉味的古籍阅览室。
我不再满足于《周易》,而是循着线索,去寻找更古老的源头。
我找到了《归藏》的残篇影印本。
其“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的思想,首重“坤”卦,强调收敛、滋养与归藏。
这让我对“坤土”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它不仅是土豆的敦厚,更是一切提供深层安稳、修复心力的母性力量。
这完美印证了张姐的点单:山药(《本草纲目》称其益胃气,固肾精),其“归藏”之性,培土固本之功,比土豆更为纯粹;香菇(《吕氏春秋》赞“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生于朽木而发异香,在《归藏》视角下,正是吸纳地气精华后绽放的“坤土”之华,其安神益胃的食疗价值,也与“归藏”理念暗合。
我又试图从《连山易》那吉光片羽的记载中寻找智慧。
其“首艮”思想,以山为始,强调根基、阻碍与路径。
这让我重新审视丸类:它们圆融包裹(艮止),但其肉馅核心,正是能量的“根基”;而咀嚼吞咽的过程,仿佛攻克一个小目标,带有“终结”与“完成”的意味。
反过来,一些不易炖煮的牛筋、牛腩,其坚韧难化,则更凸显了“艮”卦中“阻碍”与“需要耐心应对”的意象。
《河图》、《洛书》那神秘的数字排列,更是让我这个数学系出身的人痴迷不已。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我尝试将这些古老数理与食材出现的频率、食客状态的起伏进行对照。
虽大多如猜天书,但“五”居中为土,象征平衡与承载;“十”盈数为全,象征圆满与周期。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份点单中五行八卦的俱全与偏颇,是否正对应了心绪的平衡与失衡?
三维坐标的确立与“权”的博弈
在这些古老智慧的冲击与滋养下,那个立体模型的构想愈发清晰。
我意识到,必须用一个更严谨的结构来统御这些纷繁的“象”。
三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自然而然地浮现——它既能容纳多维信息,又能体现其间的相对关系与变化。
我郑重地铺开新的绘图纸,开始构建框架:
·X轴(食材属性/本质之象):以八卦为刻度,标识食材的根本气性。
·乾金(刚健):肥牛、午餐肉等能量充沛之肉类。
·坤土(敦厚):土豆、山药等提供根基性滋养的根茎类。
·震木(生机):菠菜、生菜等向上生发的叶菜。
·巽木(柔韧):粉丝、方便面、豆皮等形态柔韧、易融合之主食配菜。
·坎水(滑润):鸭血、猪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