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内心的辩论(2/3)
我拧亮台灯,昏黄的光圈笼罩着柜台这一方天地。
我深吸一口气,如同一个即将进行庄严仪式的祭司,开始盘账。
首先,是麻辣烫的本职收入。
我翻开那本格子账本,拿起计算器,开始逐项累加。
数字在屏幕上跳动,伴随着按动按键的“滴滴”声,在寂静的店里格外清晰。
“十月……食材成本,四千三;房租,两千五;水电杂费,八百……毛利……净利……”我喃喃自语,笔下计算着。
最终,一个数字定格在屏幕上:两千一百元。
这是“多多麻辣烫”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份,为我带来的全部净利润。
这个数字,需要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熬汤,一直守店到晚上十点,清洗堆积如山的碗筷,应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忍受油烟的熏烤……日复一日,整整三十一天。
我看着这个数字,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和……不甘。
两千一,在这个城市,意味着勉强糊口,意味着不敢有任何额外的消费,意味着看不到未来的任何曙光。
我想起刚开业时,赵胖子拍着我的肩膀说“这行饿不死,也发不了财”,当时我还不信,现在想来,竟是如此透彻而残酷的真理。
接着,我翻开了那本软面抄。
上面的记录简单得多:
“9.15,咨询费(老郑),500元。
”
“9.28,感谢金(陆俊),2000元。
”
“10.8,信息费(规避某投资风险,匿名),800元。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0.22,咨询费(某学生情感问题),300元。
”
……
林林总总,加起来,十月份的“额外收入”,竟然达到了六千五百元。
六千五,对比两千一。
计算器屏幕上并排显示的两个数字,像两把烧红的烙铁,烫得我眼睛生疼。
一个是我付出全部体力、时间、辛劳所得;另一个,则是我依靠“智慧”、运用“系统”、动动嘴皮子甚至只是递张纸条所得。
后者是前者的三倍还多!
一股巨大的、混合着震惊、狂喜、以及某种颠覆感的洪流,瞬间冲垮了我心中因陆俊感谢卡而筑起的、本就摇摇欲坠的堤坝。
我靠在椅背上,目光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上积聚的蛛网。
店里安静得可怕,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和擂鼓般的心跳。
内心的辩论,就在这死寂与冰冷的数字对比中,轰然开场。
脑海里,仿佛有两个声音在激烈地争吵,每一个都挥舞着无可辩驳的论据。
一个声音(我们姑且称之为“守锅人”),沉缓而固执,带着老陈揉面时的力道,带着王姨赊账时的暖意,也带着陆俊笔下的真诚:
“看看你手里的锅勺!这才是你的根本!麻辣烫怎么了?踏实!每一分钱都带着汗水的咸味,也带着骨汤的醇厚!那本笔记里的钱,它干净吗?它背后是什么?是算计,是窥探,是利用人心的焦虑!清汤老人说得对,你算不准人心!周老板是什么人?他开的价越高,背后的坑就越深!跟着他,你是在往火坑里跳!回头看看老陈,看看王姨,他们才是你这小店的根基,是这大学城的烟火气!丢了这些,你就算赚了钱,也不过是无根的浮萍,是周老板手里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那月薪五万,是裹着蜜糖的砒霜!”
这个声音响起时,我仿佛能闻到老陈包子的面香,看到王姨把冻豆腐推给我时那故作嫌弃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