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余波涤荡与纸墨宏图(2/3)
研制,尽快完善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老夫责无旁贷!”公输哲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郑重应下。
就在天工苑紧锣密鼓地筹备蒙学堂与造纸术的同时,一场针对扶苏和“格物”之学的舆论反扑,在另一种形式上悄然展开。
这一次,不再是市井流言,而是来自思想层面的“高雅”围剿。
以博士仆射周青臣为首的保守派儒生,联名上书嬴政,奏疏中不再直接攻击“格物”为奇技淫巧,而是换了一种更为“高明”的说法:
他们宣称,长公子所行“格物”之学,虽有小利,然“逐物而忘返”,恐使人心陷于器物之末,忘却仁义之本,长此以往,将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动摇国本。
他们引经据典,论证“重道轻器”乃圣贤遗训,请求皇帝陛下引导长公子,莫要过于沉迷“器术”,当回归“王道”“仁政”之正途。
这份奏疏文辞雅驯,立意高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极具迷惑性。
它试图将“格物”之学定性为一种会导致道德沦丧的“危险学问”,其用心不可谓不毒辣。
奏疏通过赵高之手,悄然放在了嬴政的案头。
嬴政看过之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扶苏召至章台殿,将奏疏递给了他。
“你怎么看?”嬴政的语气平淡,听不出倾向。
扶苏仔细看完,脸上并无怒色,反而露出一丝讥诮的笑容。
他放下竹简,从容应对:
“父皇,儿臣以为,周博士等人,犯了三个错误。
”
“其一,他们混淆了‘目的’与‘手段’。
儿臣行‘格物’,制造雪盐、新犁、筒车,乃至研制这‘纸’,其目的,正是为了‘仁政’!让百姓吃得更好,耕得更易,活得更有尊严,让教化得以更广泛传播,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难道空谈仁义道德,而任由百姓忍饥挨饿、愚昧无知,才是‘王道’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二,他们割裂了‘道’与‘器’。
儿臣从未说过要摒弃仁义道德。
恰恰相反,‘格物’所求之‘理’,本身就是天地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循理而行,制器利民,正是‘道’在人间最切实的体现!‘道’为体,‘器’为用,体用合一,方能成就真正强盛、文明的国度!将其对立起来,非蠢即坏!”
“其三,他们低估了民心与事实的力量。
”扶苏目光锐利,“雪盐是否让百姓吃得更好?新犁是否让农人耕作更省力?筒车是否让灌溉更便利?这些都是万千黎民亲身感受的事实!周博士等人坐在书斋之中,空谈玄理,可能体会得到田间老农使用曲辕犁时的喜悦?可能听得到学子因能得到廉价书籍时的欢呼?民心向背,不在虚言,而在实利!儿臣相信,时间与事实,自会证明一切,粉碎一切无稽之谈!”
扶苏的驳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既有思想高度,又紧密联系实际,将周青臣等人看似高明的理论批驳得体无完肤。
嬴政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扶苏的成长速度,确实超出了他的预期。
不仅仅是技术的创造,更有思想的成熟和应对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