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争执(1/3)
四月末的苏北,空气中已带着一丝初夏的燥热。
马陵县教育局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却比天气更加炽热。
全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的集中阅卷工作正在这里紧张进行。
黑压压一片的高三教师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试卷中,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汇成一片低沉的背景音。
主席台旁,县教委副主任周勋端坐着。
他年近五十,面容清癯,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稳而锐利。
每年二模阅卷,他都会亲自坐镇,既为监督,也为第一时间发掘可能为县里争光的苗子。
然而,翻看着各科陆续报上来的初步数据,他眉头微蹙。
整体成绩比去年略有提升,但拔尖的苗头并不显着,缺乏那种令人振奋的“惊喜”。
他轻轻放下汇总表,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目光扫过台下忙碌的教师们,心中隐隐有些失望。
就在这时,语文阅卷区靠窗的位置,一阵压抑却激烈的争论声打破了整体的沉寂,引起了周勋的注意。
“绝对不行!这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评分规范!文体不清,必须扣分!”
一个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是复审组的骨干、一中资深教师老赵,他以严谨乃至有些刻板着称。
“赵老师,不能这么武断!这篇文章紧扣题目,立意深刻,文采飞扬,思想性极强,完全达到了满分标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初阅组的青年教师小王据理力争,语气激动。
“形式服务内容?高考作文首先要文体规范!他这散文不散文,诗不诗的,像什么样子?结构松散,起码扣十分!”老赵寸步不让。
“怎么能叫结构松散?形散神聚!内在逻辑非常严密!这是创新,是才华的体现!”
两人的声音不由得提高,吸引了周围老师的目光,连附近数学组的老师也好奇地望了过来。
“怎么回事?”
周勋副主任放下茶杯,站起身,声音不高,却自带威严。
他正觉今年阅卷平淡,这突起的波澜反倒提起了他的兴致,迈步走了过去。
看到领导过来,赵老师和小王老师暂时停止了争执。
赵老师将那份引起争议的作文双手递给周勋:“周主任,您来评评理。
这篇作文,小王他们初阅组坚持给满分,这……这实在有违常规啊!”
周勋接过试卷。
试卷的密封线已经裁开,但考生信息区仍被严格的折叠密封着,这是阅卷流程的规定,以确保公平。
目光首先落在正文的字迹上——那是一手工整漂亮、力透纸背的钢笔字,结构严谨,笔画有力,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韧劲。
光是这手字,就先加了印象分。
他扶了扶眼镜,看向作文题目——《目标》。
仅仅看了开头几句,周勋的眼神就变了,从最初的审视变为专注,继而流露出惊讶和欣赏。
这篇文章,果然非同寻常,它是一篇散文诗。
“目标,是沉入六塘河底时,从淤泥中挣扎仰望的那一线天光……”
开篇第一句,就如同一记重锤,敲在周勋的心上!这个比喻太独特、太有冲击力了!将抽象的“目标”与一种濒临绝境又奋力求生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瞬间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